详细信息
detail information
心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来源:心血管病防护知识 | 作者/编辑:陈丽 陈星 | 发布时间: 2019-01-01 | 2300 次浏览 | 分享到: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为了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促进疾病的康复,探讨社区中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干预措施。方法 随机调查 2017 年 9 月 17 日-2018 年 3 月 27 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 120 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结果 干预前,社区高血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整体上是以轻中度的焦虑和抑郁为主。干预后,患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分值的下降。干预后男性 SAS 评分为(41.54±8.26)分,低于干预前(58.66±7.13)分,t=-0.543,P=0.588;干预后女性 SAS 评分为(45.89±11.65)分,低于干预前(59.39±7.68)分,t=-2.332,P=0.021;干预后男性 SDS 评分为(33.66±5.17)分,低于干预前(59.86±4.67)分, t=-2.372,P=0.019;干预后女性 SDS 评分为(40.00±3.06)分,低于干预前(62.15±5.86)分,t=-8.294,P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它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可引发心、脑、肾、肝等靶器官的损害,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进而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1]。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生物、社会、心理等等,其中精神心理因素影响较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可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血管运动中枢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从而导致外周小动脉收缩,外围阻力升高进而导致血压升高[2]。因此本研究将针对社区中的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旨在使高血压患者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对高血压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从而促进高血压患者的身心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取方法,于 2017 年 9 月 17 日-2018 年 3 月 27 日在社区就诊的高血压患者, 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随机抽取 130 名作为调查对象。获得有效问卷 120 份,调查应答率为 92.3%。120 名受访者中,男 56 名,女 64 名。年龄 35~80 岁,平均(55.43±10.89)岁。

1.2工

本研究采用由张(W.K.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来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态。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 标准分的临界值为 50 分,其中 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 标准分的临界值为 53 分,其中 53~62 分为轻度抑郁,63~ 72 分为中度抑郁,72 分以上为重度抑郁[3]。

1.3调查实施

调查抽样确定后,向受访者介绍本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自愿参加以及资料保密等伦理学原则。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接受心理干预措施。措施有面对面一对一的访谈评估,定期的团体宣讲和心理辅导。

具体心理干预如下:(1) 详细宣讲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知识,以及生活中如何应对血压的升高,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和适量的健康运动,以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高血压,消除患者对高血压疾病以及服用高血压药物的恐惧。鼓励患者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生活[4]。(2)采取积极、鼓 励的措施,通过热情的服务,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利用情绪宣泄疗法、松弛放松疗法、认知行为疗法、音乐疗法等及时解除其心理负担[5]。(3)协助患者在病情 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团体活动。借助团体的力量,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宣泄内心的孤独、自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树立战胜高血压疾病的信心[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 t 检验,检验水准 α= 0.05。

2结
2.1焦虑及抑郁程度
表 1 显示,高血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干预前男性轻度焦虑 41 例(73.2%),中度焦虑 10 例(17.9%),重度焦虑 3 例(5.4%);女性轻度焦虑 45 例(70.3%),中度焦虑 12 例(18.8%),重度焦虑 5 例(7.8%)。男性轻度抑郁 41 例(73.2%),中度抑郁 11 例(19.6%),重度抑郁 1 例(1.9%);女性轻度抑郁 42 例 (65.6%), 中度抑郁 19 例(29.7%),重度抑郁 3 例(4.7%)。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后,高血压患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分值的下降。 其中男性轻度焦虑 18 例(32.1%),中度焦虑 5 例(8.9%),重度焦虑 1 例(1.8%);女性轻度焦虑 10 例(15.6%),中度焦虑 3例(4.7%),重度焦虑 1 例(1.6%)。男性轻度抑郁 15例(26.8%),中度抑郁 6 例(10.7%),重度抑郁 1 例(1.8%);女性轻度抑郁 9 例(14.1%),中度抑郁 5
例(7.8%),重度抑郁 1 例(1.6%)。详见表 1。
2.2SAS 评分及 SDS 评分

干预后男性 SAS 评分 (t=-0.543,P=0.588)低于干预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女性 SAS 评分(t=-2.332,P=0.021)、男性 SDS 评分(t=-2.372, P=0.019)、女性 SDS 评分(t=-8.294,P<0.001)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2。

表 1 120 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及抑郁情况(x±s)
组别 焦虑 抑郁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男(n=56)
正常 2(3.5) 32(57.1) 3(5.4) 34(6.1)
轻度 41(73.2) 18(32.1) 41(73.2) 15(26.8)
中度 10(17.9) 5(8.9) 11(19.6) 6(10.7)
重度 3(5.4) 1(1.8) 1(1.9) 1(1.8)
女(n=64)
正常 2(3.1) 50(78.1) 0(0) 49(7.7)
轻度 45(70.3) 10(15.6) 42(65.6) 9(14.1)
中度 12(18.8) 3(4.7) 19(29.7) 5(7.8)
重度 5(7.8) 1(1.6) 3(4.7) 1(1.6)
表 2 120 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 SAS 评分及 SDS 评分(x±s)
性别 例数(n) SAS 评分 SDS 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56 58.66±7.13 41.54±8.26 59.86±4.67 33.66±5.17
64 59.39±7.68 45.89±11.65 62.15±5.86 40.00±3.06
t 值 17.242 58.616
P 值 <0.001 <0.001

3结

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而焦虑和抑郁又容易引发血压的升高,尤其是精神压力较大的中老年人,以及退休在家的孤独老年人。曾有研究表明焦虑、紧张、害怕的情绪可以促使交感肾上腺素功能的活动明显增加,导致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增加,以致血压升高 [7-8]。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患者过分担心高血压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意外发生和致残,从而使身体更易产生应激反应,比如呼吸急促、胸闷心慌、头晕头痛等,其结果必然影响到药物治疗的效果[9]。研 究中还发现常年的高血压治疗,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有些患者因此给家庭造成经济拮据而深感自责、内疚,伴有较重的抑郁情绪。而有些患者因子女不在身边、丧偶、离婚等因素产生孤独感,觉得无依无靠,生活没有意义,快感缺失,不愿与人交往[10]。 对待疾病的治疗常处于被动状态,未遵从医嘱或按时服药,任其病情的发展,有的甚至拒绝治疗。有研究表明,悲观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负性心理[11], 可以导致身体植物神经系统的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促使血压升高[12]。研究中采用心理干预措施,给予患者支持和安慰;协助患者积极参与团体活动,在团队中形成互相支持和监督,共同促使身心的健康发展。

研究后期发现随着心理干预的有效开展,高血压患者整体上的身心状态得到改善,前期伴有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女性相比于男性改善更明显,可能是由于女性更善于表达自己, 而且也愿意暴露自己,顾忌较少。男性相对来说更内敛些,不太习惯去讲述自己的负面情况,更愿意呈现出社会认可的好男人形象。因此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看法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另外, 有些患者症状改善后,便不再重视病情,放任自己的生活作息习惯,不再积极锻炼,甚至随意服药,以致病情反复变化[13]。针对此类患者,不断地宣讲高血压研究的新进展,病因、治疗,特别是康复和保健[14],使患者意识到高血压治疗是长期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努力,科学用药,合理作息饮食,以及适当的运动,调动患者的自我改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15]。

综上所述,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与情绪相关的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状况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心理因素不仅是高血压致病的重要原因,而且也可以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法宝。医护人员在指导高血压患者科学用药的同时辅之以心理疏导,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帮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的变化,并且从疾病中获得对生命的领悟,更加关爱生活,珍惜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冯国明.高血压并发症及其预防和治疗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2):13- 15.
[2] Pan Y, Cai W, Cheng Q,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nxiety and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J]. Neuropsychiatry Dis Treat, 2015 , 11 : 1121- 1130 .
[3] 戴晓阳,张进辅,程灶火.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33- 156.
[4] 岳春艳,刘宝丽,许彤.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3):215.
[5] 陈健芬.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与社区健康指导[J].吉林医学, 2014,35(36):8147- 81.
[6] 管菊.心理疏导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9):151- 152.
[7] Lin H,LiQ,Hu Y,etal.The prevalence of multiple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mong middle- aged and elderlypeople:the Shanghai Changfeng Study[J].Eur J Epidemiol,2017,32(2):159- 163.
[8] 梁月新.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5,13(1):133- 134.
[9] 杨永枝.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9):242- 243.
[10] 张瑞芹,孙翠勇,张会敏,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与积极心理健康状况 [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 (22):6564- 6567.
[11] 严飞,周敬,寿涓.高血压病与抑郁的关系研究概况[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5,14(2):158- 160.
[12] 王登芹.焦虑抑郁状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影响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7):723- 725.
[13] Moutinho IL,Maddalena NC,Roland RK,et al.Depression,stress and anxiety in medical students:A crosssectionalcomparison between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semesters [J].Rev Assoc Med Bras,2017,63 (1):21- 28.
[14] 吴海晨,王楼照.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及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4): 2311- 2321.
[15] 王丹.综合性心理护理在改善老年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情绪功能和生活质量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 (6):256-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