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detail information
糖尿病流行及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来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 作者/编辑:蔡美玲 | 发布时间: 2019-01-01 | 2559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年来,糖尿病成为影响人类健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重大死亡率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加强对糖尿病流行病学以 及危险因素分析,积极预防,有助于促进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减轻家庭负担以及社会负担。本文针对糖尿病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加以 综述。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 提升,加之受到人口老龄化影响,环境改变影响等,使得我国 的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且死亡病谱也发生改变。其中糖 尿病成为了仅次于肿瘤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对人类健康安全 危害较大的一类慢性疾病。2010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显示,我国成年居民糖尿病率达到了 11.6%,其中男性和女性 的患病率分别为12.1%、11.0%,提示全国有1.139亿糖尿病 患者。据估计,我国糖尿病直接卫生费用为1734■:,占 全国卫生支出的13%。因此,加强对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积极进行预防,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有助于节省医药开支 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减轻家庭负担以及社会负担。本研究对 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为糖尿病 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指导。

1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与此同时居民 的糖尿病率也大幅升高。1978年上海10万人口流行病学 调查第一次从流行病学角度较为深人地描述了中国人群的 糖尿病流行状况。1980年,对全国30万居民进行流行病学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0.67%的人群患有糖尿病。1986年 全国10万人的调查数据表明,25-64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 为1.04% [2]。1994-1995年,进行全国19省市21万居民的 流行病学调查,其中25-64岁居民中有2.5%的人群为糖尿 病患者。进人21世纪,糖尿病发病率仍然持续升高,据统 计,2002年我国成年居民的糖尿病率达到了 2.6%,城市的 发病率显著高于农村。而到了 2010年,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成年居民中有11.6%的人群患有糖尿病,其中男性患病率为 12.1%,女性患病率为11.0%,提示全国糖尿病患者群体达到 了 1.139亿[2]。

2危险因素
2.1肥胖

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10年江苏 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腰身比、腰围和BMI 每增加1个标准差,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增加62°%、61°%和 49% [3]。肥胖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主要机制为肥胖患者体内游 离脂肪酸增多,损伤人体胰岛P细胞,导致胰岛素抵抗;肥胖 使脂联素明显减少,降低了胰岛素敏感性[4];脂肪细胞分泌较 多的炎症因子,损伤胰岛P细胞,导致胰岛素抵抗;肥胖使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减少,造成胰岛P细胞功能障碍,胰岛 素抵抗[5]。

肥胖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症群,患者脂肪代谢紊乱导致 机体脂肪过多,逐渐形成一种病态,可诱发多种疾病。根据 脂肪组织分布特点,肥胖分为中心性肥胖和均勻性肥胖两 类。中心性肥胖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更明显,糖尿病 患者病率亦愈高。目前通常将腰围作为衡量中心性肥胖的 重要指标,根据我国居民特点,将女性腰围 >80cm、男性腰围 >85cm作为确定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的标准。也有研究 指出相比于腰围而言,腰臀比更能反映不同身高、不同体型 人群的腹型肥胖情况。但经过研究,发现这两种中心性肥胖 的界定方式下,与糖尿病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2.2运动量少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每天坚持一定量的适宜的运动有助 于控制血糖。美国运动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尿病 患者应当坚持运动,至少保持150min/周的中等以上强度的 运动。Joshua等人为了解体育锻炼以及久坐和糖尿病的关系, 对5829名美国成年人平均随访观察了 11.1年。证实了运动 和糖尿病预防之间的关系。究其具体机制,与体力运动可以 增强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且有效控制体重有关。

2.3饮食

饮食为预防糖尿病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研究显示,饮 食成分越单一,患有糖尿病的概率就越高。英国对23238 名成年人进行了平均10年的随访研究[6],饮食结构包括奶 类、蔬菜、水果、肉类和谷类,其中饮食结构包括3类的人群 相比于包括全部5类饮食结构的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增 加30%。Mari-Sanchis等[7]研究发现,相比于每天食用肉类 <200g的人群,食用肉类300-450g的人群患有糖尿病的风 险增加85%。WANG等人的研究表明,饮食结构中能量、脂 肪摄人过多都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2.4抑郁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会有情绪低 落、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多种表现,而研究显示,社会心理 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抑郁症常常合并糖尿病存 在,且二者互相影响,造成原本病情的不断加重[8]。一方面, 糖尿病诊断后的治疗和并发症容易导致患者情绪恶化;另 一方面,高糖血症和高胰岛素血脂导致的神经内分泌改变能 够促进抑郁的发展。一项纳人20篇文献包括45,714人的 meta分析[9]结果显示,与非抑郁症人群相比较,抑郁症人群 的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了 80%。

2.5吸烟

Akter等对日本15-83岁人群进行健康调查,结果显示, 与健康人群相比较,现在吸烟的人群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了 34%,以前吸烟,目前戒烟的人群糖尿病风险增加了 16%,戒 烟时间不超过10年的人群,糖尿病发生风险仍比非吸烟人 群增加。肖美芳等[10]通过meta分析得出结论,吸烟以及戒 烟人群的糖尿病风险均高于非吸烟人群,但吸烟的相对危险 度在性别方面有差异,其中男性为1.35,女性为0.77,说明在 不同性别之间,吸烟导致的糖尿病风险不同,男性高于女性。 诸多研究证实,吸烟与糖尿病发生有密切关联,这是由于烟 草中尼古丁可对胰岛P细胞造成直接损害,引发胰岛素抵 抗,造成糖代谢紊乱[11]。转换酶抑制剂联合钙拮抗剂应用于治疗两药的降压作用 是叠加的。二者都通过扩张血管作用使患者的血压下降,并 且均由利尿钠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却是不同的,所以,降低 血压的效应是可以互补的。

2.6酗酒

酒类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欢迎,所以研究酒类与慢 性疾病的关系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Waki报道,日本成年 男性中,相比于不饮酒的普通人群,饮酒量23-46g/d的人群, 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91<%,饮酒量 >46g/d的人群,糖尿病发 生风险增加189%c。Baliunsa等证实,饮酒量 >66g/d的人群 患糖尿病风险最高。另有研究证实[12],男性酗酒会使糖尿病 发生风险明显增加,但女性中未发现这种作用。然而部分研 究却发现适量饮酒能够降低糖尿病风险。

3讨论

综上,糖尿病发生机制以及危险因素多样、复杂,进行糖 尿病防治需要长期坚持,针对可控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控制,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发生 率,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13]。

参考文献:
[1]Xu Y, Wang L, He J, 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 Jama,2013,310(9):948-959.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30(8):26-89.
[3]陶然,徐燕,苏健,等.江苏省成年人肥胖测量指标与糖尿病患病风险 的关系JI.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10):742-747.
[4]洪天配,魏蕊.关注肥胖与糖尿病相关性及其潜在机制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6):2849-2850.效分析 J].河北医学,2010,16 (7) :835-837.
[5]Kitada M, Kume S, Kanasaki K, et al. Sirtuins as possible drug targets in type 2 diabetesJ]. Curr Drug Targets, 2013, 14(6): 622-636.
[6]Conklin AI, Monsivais P, Khaw KT, et al. Dietary Diversity, Diet Cost, an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Plos Med, 2016,13(8): e1002123.
[7]Mari-Sanchis A, Gea A, Basterra-Gortari FJ, et al. Mea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Developing Type 2 Diabetes in the SUN Project: A Highly Educated Middle-Class Population]]. Plos One, 2016,11(7): e0157990.
[8]Holt RIG, Groot MD, Lucki I, et al. NIDDK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port on Diabetes and Depression: 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Future Directions]]. Diabetes Care, 2014,37(8): 2067-2077.
[9]Chen S, Qian Z, Dai G, et al. 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 with pre-diabetes, undiagnosed diabetes, and previously diagnosed diabetes: a meta-analysisJ]. Endocrine, 2016, 32(1): 1- 12.
[10]肖美芳,朱海萍,时艳霞.吸姻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关系前瞻性研 究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539-542.
[11]Oba S, Suzuki E, Yamamoto M, et al. Active and passive exposure to tobacco smoke in relation to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pancreatic (3-cell function in Japanese subjects]]. Diabetes Metab, 2015, 41(2):160-167.
[12]Hong SW, Linton JA, Shim JY, et al. High-risk drinking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Korean men, based on the 2010-2012 KNHANES[J]. Alcohol. 2015,49(3):275-81.
[13]王燕侠,杜小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世界最 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