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人口的激增,人口老龄化,带来社会问题增加的同时, 也带来一些心理问题,加强对城镇人口心理健康的研究及城乡人口的比较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本文通过对以往国内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分析我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状况。
1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 身体、智能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宋朝建〔1〕提出 12 条标准,从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人际关系、兴趣、爱好、 适应性、行为方面加以阐述,还有学者提出 6 条标准和 7 条标准,陈露晓〔2〕概括了 5 条标准: ①热爱生活和工作; 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③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 ④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⑤人际关系适应强。李娟等〔3〕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一致,与外部适应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将老年 人心理健康定义在 5 个方面: 认知功能正常、情绪积极稳定、自我评价恰当、人际交往和谐、适应能力良好。并据此编制了适 应于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量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评 价,有 3 方面的评价标准: 医学的标准、统计学的标准和社会适应的标准。
2 中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测量工具
2. 1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共 90 题,临床上主要用来衡量门诊或住院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严重程度〔4〕,具有较高的信 效度; 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 10 个因子。不仅能多方面反映病人的症状,而且能准确地评估病人的自觉症状特点,因此是目 前使用最广泛的心理健康自陈式评定量表。
但是该量表: ①测量的是最近 2 w 内身体的一种状态,有时间性,受测量时间的影响较大; ②属于标准( 准则) 参照测验, 测验的目的就是根据预定的行为标准或要达到的目标,判断个 体的行为是否达到了标准或目标。SCL-90 量表依据预先确定的 3 分( 1 ~ 5 计分) 或 2 分( 0 ~ 4 计分) 的标准,判断被测者是否具有某一症状,症状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此量表对于有心理 症状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但不适合用于判断比较普通人 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5〕; ③现有的国内常模是 1986 年发表的,距今已 27 年。根据心理测量学的理论要求,常模要具有取样和时间上的代表性,一般每 5 年就要制定新的常模,可见该量表现有的常模已经失去常模的价值和意义,然而,有些研 究者将研究结果仍然与 1986 年的常模比较,得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或低于常模的结论,降低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 科学性。
2. 2 中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6〕 该量表包括 5 个维度: 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仅58 题,计分简单,且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针对中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量表,量表发表后,被后来研究者广泛使用。 但该量表仅适用于城市老年人,不适用于农村老年人,更无法用于两者的比较研究。
2. 3 健康状况问卷( SF) -36 SF-36 由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开发,是为人群调查或健康政策的评价性研究而设计的一般健康 状况参数,共包括 36 个条目,涉及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个方面,包括: 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评价 8 个维度,前 4 个维度属于心理因子,而后 4 个维度属于生理因子〔7〕。中文版的 SF-36 在中国香港和大陆地区应用表明,8 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都在 0. 65 以上,内部稳定性也较高,是有效的测量工具。该量表被广泛应 用于普通人群生存质量的测定、临床试验效果评价及卫生政策 评估等领域。但该量表缺乏反映认知功能或痛苦的条目,也无 国内常模可参考〔8〕。
2. 4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共 20 个条目,4 级评分,临床上主要用于鉴别抑郁症状,评定的时间范围也为过去 1 w 内。SDS 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 41 分,分值越低状态越好。标准分为总粗分乘以 1. 25 后所得的整数部分。标准分( 中国常模) 分界值为 53 分,53 ~ 62 分为轻度抑郁,63 ~ 72 分为中度抑郁,> 72 分为重度抑郁,因使用简便,得到广泛使用。然而,此量表仅反映 的是抑郁症状,不能全面评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2.5 WHO-5 WHO-5 由丹麦学者 Bech 研制,由 WHO 心理研究协作中心修订。该量表由 5 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按 0 ~ 5 分 6 个等级计分,量表总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分数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如果总分 < 13 分,提示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9〕。周罗晶等〔10〕研究认为 WHO-5 用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是较合适的,而欧爱华等〔11〕认为 WHO-5 比较适合中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幸福感测量。
3 中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状况
3.1 采用 SCL-90 研究的结果 蒋伯钧等〔12〕调查发现上海市老年人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各因子分、总分和阳性症状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刘春辉等〔13〕也对上海市某社区进行了调查,结果是 SCL-90 各因子分、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均分和阳性项目数均不高于全国常模。黄华磊等〔14〕对江苏省昆山市老年人调查的结果也与他们一致。但也有对长春市〔15〕和济南市〔16〕的调查显示,老年人 SCL-90 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阳性症状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心理异常症状的发生率为 61. 56% 。在 10 个症状中,躯体化的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强迫和抑郁〔17〕。张兰君等〔18〕把西安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进行比较,发现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农村老年人,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研究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性别的差异,男性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性〔10,13,15,17〕,主要是在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怖和偏执方面。也有学者〔13〕还提到躯体化、强迫。年龄也与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恐怖症状、抑郁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躯体化、敌对症状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其他症状在年龄上的结果不统一。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3. 2 采用中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研究的结果 岳春艳等〔19〕采用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量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其量表总分为( 30. 82 ± 9. 19) ,与北京城区老年人比较,处于中等水平。多个研究〔20,21〕都表明,在性别方面,除人际关系外,其他各维度男性都是好于女性。教育水平也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关,教育水平越高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20,21〕;心理健康有随增龄而下降的趋势,年轻的老年人仅认知分下 降,而年老的老年人心智功能均有明显减退〔22〕。
李德明等〔23〕对北京市空巢老年人研究发现,绝对空巢的老年人在“非孤独感”和“社会支持”方面低于非空巢老年人, 在“适应能力”和“非孤独感”上低于相对空巢的老年人。对河南省新乡市、郑州市和南阳市〔24〕的调查也发现,绝对空巢组老年人( 子女全在外地或无子女) 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相对空巢组( 子女在同一城市,但吃住不在一起) 和非空巢组,相对空巢组与非空巢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夫妻同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好于与子女同住的〔21〕。
3. 3 采用 SF-36 研究的结果 对上海市〔25〕老年人的调查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处于中等水平,男性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更为乐观,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程度明显低于两个或两个以上 老年人共同居住的群体和与子女同住群体; 而单纯老年人群体和与子女同住群体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小学及 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程度比其他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差。对锦州市〔26〕老年人 SF 总分为( 73. 55 ± 12. 94) ,健康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为 64. 1% ,较差水平为 35. 9% ,且男性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女性。对广州市老年人调查显示,年龄越低,生活 质量越好〔10〕。
3.4 采用老年抑郁量表( GDS) 研究的结果 北京市〔27〕高校离退休干部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 21. 6% ,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 3. 7% ,无配偶的老年人抑郁程度明显高于有配偶的老年人。对合肥市某社区〔28〕的调查也显示轻度抑郁占 23. 9% ,重度抑郁占 5. 4% ,南通市〔29〕老年人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为 16. 11% ,中重度抑郁检出率 2. 24% ,受睡眠、家庭、人际关系、个性、体育锻炼等的影响。
4 总结和展望
4.1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一个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不仅机体功能发生着改变,使老年人面临着老化、疾病、死亡的威胁; 而且,社会角色、经济状况、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等都在发生着改变,使老年人面临着新的生活状态的适应,这些变化使老年人在更多情况下体验到丧失,这与成年期之前相矛盾,个体在成年以前,心理不断成熟,主要体验到的是心理功能的获得。所以,如何评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从哪些方面评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其他年龄段的评价标准是否要一致,仍然是需要研究的一些问题。
4. 2 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工具的问题
4. 2. 1 研究工具的不统一 目前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是心理健康量表,有人使用自编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有人使用 SCL- 90、有人使用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 城市版) 、有人使用 GDS,研究工具不统一,因此,研究结果很难做横向的比较,无法呈现中 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对不同地区之间、不同民 族之间、不同经济条件下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状况无法进 行系统的描述。
4. 2. 2 研究工具缺乏 从前面量表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比较缺乏,针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 测量工具就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可供使用的量表有限,不能满足研究者的需要。虽然,自吴振云等〔6〕编写了中国城市版的老 年人心理健康问卷后,被广泛采用,促进了中国老年人心理健 康的研究。但是此量表仅适用于城市老年人,对农村老年人心 理健康的研究不适用,无法应用于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 的比较研究。因此,编写一个信效度较高,适应于中国城市和 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测量工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 3 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调查法,少数研究采用访谈的方法,实验研究更少; 对数据的分析描述统计较多,并且统计处理多是单变量的 t 检验,不同群体的比较,较深的研究是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总体表现 是统计处理较简单,不能深入挖掘数据提供的深层次的信息。
取样多数是方便取样,针对某个地区的研究,缺乏代表性, 缺乏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系统研究。并且由于受老年人口自身比例不均衡的影响,低龄老年人多,高龄老年人少, 导致部分研究者取样的例数相差较大,80 岁以上组人数较少,与低龄组相差 5 倍〔21〕或 75 岁以上组是 60 ~ 74 岁组的 3 倍,使统计结果受到质疑。
4. 4 对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不足 目前对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是集中在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空巢、经济状况等。众所周知,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可分为: ①生物遗传因素: 包括先天的遗传因素、生理缺陷或疾病、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特点等; ②个人因素: 包括性别、年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等; ③家庭因素: 包括家庭结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风气、价值观、生活环境、社会支持和社会养老方式等,这四类因素可能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所以对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还需要采用系统的观点,深入探讨不同因素交互作用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例如: 高神经质的男性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差、但得到社会支持高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5 参考文献
1宋朝建.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J〕. 长寿,2004; ( 9) : 4.
2陈露晓. 老年人性格问题应对〔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3-4.
3李 娟,吴振云,韩布新 . 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 城市版) 的编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 23( 9) : 656-60.
4王金道. SCL-90 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18( 1) : 51-2,41.
5单茂洪. 正确使用 SCL-90、16PF 量表测查心理健康水平〔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 12( 2) : 81-2.
6吴振云,许淑莲,李 娟. 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 10( 1) : 1-3.
7李 俊. 生命质量评价量表 FS-36 量化方法学研究〔D〕. 成都: 华西医科大学,1998: 143-90.
8李春波,何燕玲 .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SF-36 的介绍〔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 29( 2) : 116-9.
9Bech P,Gudex C,Johansen KS. The WHO( Ten) well-being index vali- dation in diabetes〔J〕. Psychother Psychosom,1996; 65: 183-90.
10周罗晶,欧爱华,老膺荣 . 广州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数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 28( 24) : 2463-5.
11欧爱华,郝元涛,梁兆晖,等 . 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指数量表的应用评价〔J〕. 中国卫生统计,2009; 26( 2) : 128-30.
12蒋伯钧,周建军,宿 飞,等. 上海市黄浦区某社区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 〕.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 19 ( 2 ) : 26-8.
13刘春辉,季建林,吴玉苗,等 . 上海市某社区老年人 SCL-90 评分结果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 20( 3) : 147-8.
14黄华磊,张水良,陆砚青,等 . 江苏省昆山市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1; 24( 7) : 86-7,90.
15张明明,董 雪,刘兴山 . 长春市离退休老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 13) : 2811-3.
16赵玉萍,吕晓敏,王洪军,等 . 济南市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 29( 15) : 1945-8.
17姚 远,陈立新 . 老年人人格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人口学刊,2005; ( 4) : 10-5.
18张兰君,马武玲,杨兆兰 . 西安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 14( 4) : 408-9.
19岳春艳,王 丹,李林英 .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 18) : 53-5.
20兴 华,黄贺梅 . 洛阳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 29( 16) : 2086-8.
21孙颖心,王佳佳 . 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 27( 4) : 376-7.
22吴振云,许淑莲,孙长华,等 . 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J〕. 中国人口科学,2001; ( 增刊) : 57-60.
23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 .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 23( 7) : 405-7.
24熊建萍. 河南城区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 31( 11) : 2068-9.
25施鸣骞,周希喆 . 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精神关怀服务需求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调研世界,2013; ( 2) : 20-5.
26张 惠,刘 堃,郭蕾蕾,等 . 锦州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社区护理需求〔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 6) : 1229-31.
27蒋宗凤,陈立新 . 北京市高校离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 28( 4) : 378-80.
28李惠萍,梁 丰,宋江艳 . 合肥某社区老年人抑郁与家庭功能状况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 1) : 162-3.
29高月霞,徐 红,肖 静. 南通市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 32( 1) : 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