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本文对近20 年来(1998-2018年)研究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搜索和整理归纳,得到近20年有关中国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及进展,并提出未来中国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
1 心理健康及亚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提到,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或幸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实现自我,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工作富有成效,有能力对所在的社会做出贡献。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没有明确地指出,什么是心理健康这一问题在心理学界说法不一,有学者从动态平衡的角度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本质是一个过程,是心理系统自动调节的平衡化机制的正常运转[1]。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2]。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 但是已有潜在的病例信息,表现出疲劳增加,活力反 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既能够向健康状态转化,也能够向疾病状态转化[3]。很早就有学者提出了“心理亚健康”这一概念,但目前国内对心理亚健康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学者提出,心理亚健康就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低质量的健康状态及体验。也有学者提出,心理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种状态没有达到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但是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能够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4]。
心理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是焦虑、抑郁,这种精神状态如果持续存在,无法缓解或控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除此之外,还可能伴有睡眠不佳、烦躁易怒、无助、空虚、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下降等多种表现形式[4-5]。
2 心理健康评价标准及评价要素
年龄、社会角色与所处的环境,行为协调一致,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6-7]。
3 心理健康评估及测量
心理健康评估主要有6 种模式:第一种是统计学模式,按照统计学上正态分布的数学模型,将偏离正态分布的特征作为心理异常的标准。第二种是临床模式,医生一般采用此种模式来对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将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状态作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第三种是社会规范模式,将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作为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第四种是个人主观经验模式,将个人的主观感受作为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以上4 条标准是文献中主要运用的评估模式,还有社会适应模式和基于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尖端模式[8]。我国有关心理健康的测评工具从单纯地引进修订到创造性的自编,数量逐年增加,越来越重视不同 群体之间的差异,逐渐向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年龄群体等的细化延伸。包括针对儿童、青少 年、大学生、老年人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量 表,以及北京市居民心理健康量表等针对不同地域 人群的心理健康量表。在文献研究以及临床的应用中,心理健康的测量主要采用心理量表测量的方法, 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 位量表分别是: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临床记忆量表与自尊量表[9]。这些量表都是经过修订、已经本土化了的外国的量 表,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开始从心理健康的不同角度研究制定中国人心理健康的量表,如:老年心理健康 量表[ ] 消防员心理健康量表[ ]、军人心理健康量国内学者蔡焯基等人通过对全国各省市对心理健康方面有长期深入研究的精神卫生或心理学领域的专家进行调研,制定了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及评价要素,该标准分为3 个层面: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自我和谐包括3个方面:①认识自我,感受安全,个体能够自我认识,恰当地评价自己,自 我接纳,拥有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等的基本安全感;②自我学习,生活自立,个体拥有生活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衣食住行、个体拥有学习的能力,从经验中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③ 情绪稳定,反应适度,个体能够保持情绪基本稳定,以积极情绪为主,能够控制情绪 变化。人际和谐指个体拥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 能够接纳他人、处理与保持基本的人际交往关系。拥有人际满足,能够在人际互动中获得满足感。社会和谐是指个体能够适应环境,应对挫折,行为符合表[12]、民航飞行员心理健康量表[13]、中国人心理健康状况与预警评估量表[14]、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15]、北京居民心理健康量表等。
4 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
我国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学生群 体,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因素分析、相关因素与心 理健康的关系,如人格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应对方 式、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等因素与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关系等。从职业分类和社会角色角度来 看,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涉及广泛,不仅有针对普通 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有针对的是一些特殊职业人群研究,如军人、警察、医生等群体的相关心理健康研究。尤其是军人及退伍军人开始成为心理健康研究的一类主要群体[16]。
5 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
我国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各类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标准、心理 健康结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上。一方面研究集中于理论研究方面,采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就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有关理论进行探讨, 以经验总结为主。另一方面,研究多采用某种测量工具对心理健康的某一方面进行调查或实验,具有临床意义[17]。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更加广泛。不仅有针对大学生等非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也有针对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有针对特殊群体如军人、警察等的心理健康研究。我国学者不仅从心理健康整体状况的宏观层面开展心理健康研究,还从微观层面细化心理健康的研究,如研究个体一些积极心理资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给人造成心理创伤的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不同的心理干预技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进一步拓宽了心理健康的研究内容。
5.1 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研究
5.1.1 老年心理健康 关于老年心理健康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老年群体身体状况相比于其他年龄阶段群体的身体状况较差,躯体上的不适会影响心理健康,不良的心理 状态也会引起各种疾病。我国目前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躯体化症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对患病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有研究显示,离退休住院老年人心理状态多以敏感多疑、乐观稳定、紧张焦虑型为 主,且敏感多疑型最多,这与老年人体质差、常患有 多种慢性病、生活逐渐失去独立性和经常住院有关, 尤其在75 岁以上的高龄老年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18]。已婚且配偶健在的老年人心理状况优于无配偶的老年人。家庭经济状况好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老年人心 理健康状况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高学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低学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且从事过脑力劳动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从事体力劳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慢性病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要差于没有患慢性病的老年人,且随着患慢性病种类的增加,心理健康量表的得分越低[19]。
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法测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来工具本土化后的量表测量,二是自主研发老年心理健康问卷。在老年心理健康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老年抑郁量表(GDS)、简明健康问卷(SF-36)等来评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我国学者针对我国老年人具体情况编制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量表,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吴振云等人 编制的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卷,该量表从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5 个方面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进行测量。除此之外,国内 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工具还包括:卢杭生等人编制的老年人应对问卷、于淼等人编制的老年人心理健 康自评工具,以及测量心理健康某一方面的问卷,如 应对方式问卷、老化态度问卷、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问卷、人格问卷等。国外学者所使用的老年心理健康 评估量表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智力相关量表。包括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MMSE)、痴 呆筛查量表等;第二类是单一心理问题反应评估工具。包括流 调中心抑郁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自 尊评价量表等;第三类是基本状况调查工具。包括 康奈尔医学量表、症状自评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等[20]。
特殊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由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研究已表明,空巢老人会有更多的焦虑、抑郁情绪[21],自我评价低[22]。吴芳等人对城市空巢老人进行研究发现,相比于非空巢老人和相对空巢老人,绝对空 巢老人社会支持水平最低,幸福感也最低。客观的 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不会直接对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 响,空巢老人更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且消极 的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于积极地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3]。
5.1.2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 的群体,处于学校与社会交接的阶段,认知尚不完全 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即面临学业的压力,又面临找 工作、适应社会的压力,成为研究的重点人群。大学 生心理健康研究内容相对广泛,大多使用心理健康测量量表,主要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卡特尔人格量表(16PF)、焦虑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心理健康调查量表(PHI),以及针对某一心理方面进行测量的量表,如: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自尊量表等。辛自强等人[24]对1986 至2010 年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来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做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结果显示, SCL-90个因子均值与年代之间呈负相关,25 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逐渐升高。
目前研究者对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领域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人际关系等领域中,以及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支持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度越高,心 理健康状况越好。 杨春潇、张 大均等人[25]对2002到2015 年间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文献进行了 Meta 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抑郁总体上呈负相关,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抑郁状态越低,且主观支持对抑郁状态的影响高于客观支持对抑郁状态的影响。张敏婷等人[26]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态越好。朱美侠等人[27]对大学生乐观倾向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的乐观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乐观倾向有直接的预测作用。李积念、柳建兴[28]对405 名大学生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支持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影响个体的压 力,社会支持高、核心自我评价高的个体会体验到较少的压力。
面对问题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彭虎军、魏书堂[29]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采用自责、幻想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孙淑晶、赵富才[30]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交焦虑问卷对368 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结果显示,合理化、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自责的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李利利等人[31]采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306 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不同的应对方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感,解决问题、自责、幻想这3 种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压力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采取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的大学生会产生较少的心理压力感,而采取自责、幻想的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则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感。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际关系较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朱君等人[32]从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对心理健康做了研究,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120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结果发现人际关系总分与SCL-90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受人际关系困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赵鑫等人[33]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总分、各维度得分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呈显著相关,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状况。谭雪晴等人[34]对955 名大学生进行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可以作为部分中介变量影响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高自尊的个体且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会有更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
5.1.3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杨碧秀等人[35]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百项心理症状问卷对200 例患者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的不一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陈晓、陶叶娟[36]采用比较式教养问卷和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青少年的自尊和抑郁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父母比较式的教养方式(与其他人进行比较)下,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更低,且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师生关系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雷榕等人[37]采用师生关系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931名青少年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师生关系越亲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李彩娜等人[38]研究显示,师生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拥有亲密型师生关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最高,而冲突型的师生关系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
青少年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单楠[39]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同伴提名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 量表和自尊量表来分别考察青少年的亲子关系(父 母支持和亲子冲突)、朋友关系(朋友支持和朋友冲突)、同伴地位(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心理韧性和 自尊水平的状况,并同时考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 心理韧性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 示: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支持维度(父母支持、朋 友支持、同伴接纳)与心理韧性、自尊均显著正相关, 对自尊均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且心理韧性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朋友冲突通过心理韧性影响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潘颖秋[40]采用 Rosenberg(1965)编写的自尊量表、亲子关系中的亲子亲合量表、认知自主问卷等对青少年的自尊进行了纵向追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亲子关系和认知自主水平对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学业压力对青少年自尊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祖雅桐等人[41]研究指
出,自我效能感在自我差异和抑郁状态中起着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青少年不容易由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而产生抑郁情绪。
5.1.4 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更低。黄艳苹、李玲[42]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焦虑水平更高。而且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43]。任宁等人[44]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对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更多的孤独感。华妹妹等人[45]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比非留守儿童更低。胡昆[46]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低社会支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社会支持的留守儿童低,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其中客观支持对心理健康的总解释量最高。李浩然、孟群英[47]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元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儿童,且留守的男童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学习压力感和适应不良5个维度上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对男童的心理健康更加不利。卢茜等人[48]的研究指出,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越突出,且亲子依恋水平越低,留守儿童越容易产生问题行为。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本地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但随着流动儿童的适应心理健康情况会有所好转。周皓[49]对北京市某区的儿童进行为期两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对公立学校和流动儿童学校中的儿童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和儿童抑郁感量表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队列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要差于公立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和本地常驻儿童,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最强烈。随着流动儿童的不断适应,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断好转。范兴华、方晓义等人[50]对北京市 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了为期1 年的跟踪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经过1年的城市适应后,积极的压力 应对方式增多,抑郁感下降,且年龄越小的流动儿童在相同时间的适应阶段后心理状况比年龄大的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要好,抑郁感下降显著。流动儿童的压力应对方式、社交焦虑和抑郁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侯舒艨等人[51]为期1 年的追踪研究指出,流动儿童适应1年后孤独感和歧视知觉显著减少,报告的社会支持显著增加。流动儿童当前所感受到的孤独感会影响到儿童未来的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 进而影响儿童未来的孤独感。张光珍等人[52]研究了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发现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感知越多,儿童的行为问题越多,产生适应不良。尤其是男性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要比女性流动儿童多,也容易产生更多学习不良和外显的适应不良问题。
5.2 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
警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低。对警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袁牧[53]的研究显示,狱警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30.3%,且人际关系敏感方面不仅高于全国常模,而且高于军人常模水平。狱警的身体健康、遭受过生命威胁会严重影响狱警的心理健康水平。牛娟等人[54]对云南1718名监狱警察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发现约有44.2% 的狱警存在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总均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除人 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外,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滕修攀[55]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研究也发 现,在被调查的青年警察群体中,阳性检出率为38. 9%,即使是青年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也明显低于普通群体。
军人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不同的兵种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不同。军人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主要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缪毅[56]对650 名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新兵的心理弹性对集训期间的心理健康、心理应激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心理弹性、认知重评与应激后的成长密切相关。高心理弹性的官兵负性情绪低,生活满意度高,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康琳等人[57]对不同海拔高度的官兵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高原官兵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缺氧对心理功能的影响最明显,随着海拔的增加。胡光涛[58]等人对特种兵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研 究结果显示,特 种兵SCL-90总分与中国军人常模无显著差异,但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中国军人常模。蓝蕾等人[57]对450 例基层官兵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评,结果显示基层官兵的 SCL-90的阳性率为14.7%,总分和各因子分均低于中国青年常模和军人常模,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低。赵铁牛等人[59]探讨了医生的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人际敏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医生工作压力越大越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宋修丽等人[60]对280名临床医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发现,临床医生 心理安全感、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越高,幸福感 越高。临床医生越疲劳、睡眠质量越差主观幸福感越低。方必基等人[61]通过筛选统 计自 2006 年到 2016 年间对医生症状自评量表的文献数据,对18616名医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科室之间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 异,除人际敏感因子外其他8 个因子都显著高于成人常模,且近几年来医生的心理状况有下降的趋势。总体而言内科、妇产科和精神科的医生心理状况好 于外科、儿科和急诊科的医生。
6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系统中的群体,如教师和学生群体,针对其他的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开展的较少,关注疾病状态的研究较多,针对非疾病状态、发展性的心理健康研究开展的较少。
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健康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已知的定义只是描述性定义,非操作性定义,这就导致了我国目前的研究中没有特定的指标、标准来测量心理健康,已有的研究采用心理健康的评估工具也多种多样。
我国目前对心理健康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症状标准,即没有精神疾病的症状就可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测量心理健康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但心理健康不代表没有疾病的症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只能测量到心理健康的某一方面,反映部分现状,用部分结果来推测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真实反映测量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量化的横断面研究,对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是该方法只能描述研究对象横断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时会夸大或缩小了一些因素的作用,从而造成测量结果的不准确,无法反映出研究对象心理健康发展的动态过程,缺乏纵向心理健康研究。
7 心理健康的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加强对心理健康评估工具的研究。国内外对心理健康的定义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心理健康研究所使用的评估工具不统一,测量工具的效度有待考证, 已有的评估工具只是从心理健康的某几个方面入 手,或针对某一特定地区或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适应性不强,未来可加强对适应于更广泛人群的心理健康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工具的研究。
加强心理健康的神经机制研究。认知神经机制逐渐成为心理健康的基础研究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我国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与抑郁症、自闭症、恐 惧症等疾病状况下的神经机制研究,而对于没有心理问题的人群研究较少,未来可对心理正常人群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进行认知神经机制和脑机制的研究。
加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及应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深刻地影响其未来人格的发展。我国目前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型研究,能够实际应用的研究较少。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研究及成果转化,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此外,校园欺凌和伤害事件频发,未来可针对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减少遭受欺凌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创伤开展心理健康的研究。
加强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数量正在逐年上升,已有的研究表明空巢老人、受疾病困扰的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加强针对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受慢性病困扰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促进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未来也需要学者进一步研究,研究解决影响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增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适应能力、自尊水平等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提高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
某些特殊群体,如医生、警察、军人等,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都影响着这些群体的心理健康,未来可加强对以上特殊群体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干预方式等研究。
开展科技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研究。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兴科技的发展,科技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未来研究可开展各类大数据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研究,探讨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面对受现实条件制约无法开展的研究可借助新兴科技,如采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治疗演讲焦虑等研究,运用科技帮助处理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申艳娥.心理健康本质及其标准的再认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6(5):37-39
[2]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38(24):480-481
[3]赵瑞琴,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4]张利兵.国内心理“亚健康”研究综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3):140-142
[5]胡先明,白丽霞,赵杰,等.亚健康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2):144-146
[6]蔡焯基,马辛,王择青,等.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2):119-123
[7]蔡焯基.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健康标准[J].中华养生保健,2015,16(1):4-5
[8]揭水平,严海辉.论心理健康评估的指标与原则[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6):17-19
[9]李坚.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使用频度分析与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3):119-112
[10]李娟,吴振云,韩布新.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9):656-660
[11]马春鹏.消防员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J].武警学院学报,2013,11(29):86-89
[12]乔红霞,俞国良.《军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2(1):255-259
[13]曾先林.民航飞行员心理健康量表编制[D].北京: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4
[14]宁维卫,冉俐雯,董洁,等.中国人心理健康状况与预警评估量表的编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5):28- 34
[15]方晓义,袁晓娇,胡伟,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1):111-118
[16]俞国良,董研.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12,34(6):97-102
[17]翟宏,张擎.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及其评价标准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04,25(4):237-239
[18]刘文俐.我国老年心理研究概况[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6):34-36
[19]罗盛,罗莉,张锦,等.中国老年人群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 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4):6194-6196
[20]于淼,刘晓虹.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A):30-32
[21]SunXJ,Lucas H Meng Q Y,etal.Associationsbetweenliving arrangementsand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ofurbanelderly people:Astudyfrom China[J].QualityofLifeResearch,2011, 20(3):359-369
[22]LiL W,ZhangJ,& LiangJ.Healthamongtheoldest-oldin China:Whichlivingarrangements makeadifference[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9,68(2):220-227
[23]吴芳,冯冬燕.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管幸福感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5,42(4):483-488
[24]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5):664-679
[25]杨春潇,张大均,梁英豪,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12):939-945
[26]张敏婷,赵久波,张小远,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2):232-235
[27]朱美侠,蔡丹,武云露,等.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乐观倾向的影响:心理弹性与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6,39(2): 371-376
[28]李积念,刘建兴.高校学生压力和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1):51-65
[29]彭虎军,魏书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9):966-969
[30]孙淑晶,赵富才.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305-307
[31]李利利,刘江,陶磊,等.西安市某985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与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4):342- 345
[32]朱君,赵雯,刘增训,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4):265-267
[33]赵鑫,文雅,金振华,等.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95-97
[34]谭雪晴,贾晓督,李智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自尊: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5):103-107
[35]杨碧秀,王志强,曹磊明,等.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25(6):381-383
[36]陈晓,陶叶娟.父母比较式教养方式及其与青少年自尊和抑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6):907-912
[37]雷榕,锁媛,李彩娜.家庭学校环境、人格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87-689
[38]李彩娜,邹红,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40-442
[39]单楠.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心理韧性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40]潘颖秋.初中青少年自尊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的追踪分析[J].心理学报,2015,47(6):787-796
[41]祖雅桐,杜健.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对现实- 理想自我差异与抑郁间关系的调节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3(14):360-366
[42]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21):669-671
[43]张顺,王良峰,孙业桓,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41-443
[44]任宁,沈莉.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54-756
[45]华姝姝,郑捷妍,简宝婵.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66-68
[46]胡昆.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3,13(6):34-37
[47]李浩然,孟群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77-79
[48]卢茜,佘丽珍,李科生.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亲子依恋的相关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2015,7(2):141-144
[49]周皓.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与发展- - 基于“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分析[J].人口研究,2010,34(2):66-75
[50]范兴华,方晓义,刘杨,等.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2,44(5):647- 663
[51]侯舒艨,袁晓娇,刘杨,等.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4): 401-411
[52]张光珍,姜宁,梁宗宝,等.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意向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5):587-594
[53]袁牧.监狱民警的心理健康、人格与自杀意念的研究- - 基于网络测评系统的调查[D].重庆:西南大学,2016
[54]牛娟,赵建新,任利.云南省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3):343-346
[55]滕修攀.青年警察一般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 基于 H 省公安机关整群数据的研究[J].公安学刊-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7,30(4):85-90
[56]缪毅.新兵心理弹性与集训期心理应激和应激后成长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57]蓝蕾,刘剑英,姜颖.某部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与分析 [J].人民军医,2016,59(9):892-893
[58]胡光涛,宋航,李学成,等.某部特种兵心理健康与个性、应对、状态- 特质焦虑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3,2(30): 144-147
[59]赵铁牛,杨晓南,王泓午.医生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431-4432
[60]宋修丽,石寿森,韩秀蕴,等.临床医生主观幸福感与疲劳、睡眠质量及心理安全感的相关性[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52(9):99-103
[61]方必基,谢云天,刘彩霞.近十一年医生症状自评量表(SCL- 90)调查结果的 Meta分析及常模确定[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9):1642-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