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研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事实与价值分离,一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心理教育等心理干预技术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无关道德,在心理干预时不应作道德判断和评价。认为心理干预只需解决人的心理适应问题,至于这种适应的伦理性质与伦理后果则不必考虑。
近年来,伴随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道德健康对 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目前,学界 已经普遍认可道德健康作为心理健康内在基础的这一 观点。但以往的研究较多讨论心理干预中是否需要进 行价值干预,而对于道德健康对心理健康的推进和发展 意义以及道德健康如何促进心理健康缺乏深度研究。笔者旨在探讨道德健康对心理学的意义及其培养策略。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人们对“健康”这一概念只从“躯体”角度去理解。20 世纪后期,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讨论,20 世纪末,“道德健康”概念被提出。
关于“健康”,WHO 下过几次定义,逐渐完善了健康的内涵。1948 年,WHO 首先提出了健康的定义, 1978 年 9 月,WHO 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再次强调,20世纪末,WHO 进一步指出: 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道德健康是指人的个性倾向性保持积极、高尚和 完美的状态。“道德健康”概念丰富了健康的内涵。心理学界需要在道德健康研究的基础上,寻找道德健 康对于心理健康的价值,从而拓展心理健康的学术内 涵,修正心理干预的目标和方法。同时,以心理学的视 野来关照道德健康,也需要改变以往德育教育的内容 和方法。
个体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必然会受到多数人的 肯定和赞赏,这样以来个体就会感受到愉悦。情绪体 验积极美好,不仅能使他们的心理活动空间扩大,瞬间 思维活动序列得到拓展,对有意义活动的参与度增强, 从而使他们感受积极情绪的机会显著提高,还可促使 个体通过更多行动,摆脱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 平。在积极高尚的道德行为中,个体产生的愉快、充 实、尊严、骄傲与高尚感,以及受到的赞美、崇拜、感谢 和奖励等,构成了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所以,亚里士多 德说,幸 福“是他的合于他自身的德性的实现活动”。[1]
道德健康的人往往责任感强,这促使其工作专注, 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潜能,从而获得突出成绩, 体验到价值感、尊严感和成就感,从而感觉到到自我对 于他人以及社会的意义,获得超越自我的充实的人生 意义感,由此产生持续的幸福感。
健康的道德行为,更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归属感增强,社会支持增多。道德健康的人,常常以开 朗、大度、诚实和乐于助人等态度待人,使他人产生安 全感和信任感,因而易于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道德行为还可使个体避免被愧疚、焦虑等消极情绪纠缠。非道德行为能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但却会受到谴责。不道德行为即使无人知晓,也会让个体长期存在负疚感、罪恶感、恐惧感等消极情绪。
健康的道德行为可避免个体陷入“自我中心”,帮助其超越“空虚自我”,从而提升生命的意义感。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 “人是类存在物: 在精神或意识上,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在生产劳动活动上,人是追求自由自觉的存在物; 在社会性上,人是追求交往、互补和合作的存在物。”美国系统哲学家欧文·拉兹洛说: “越来越多的人由于看不到人生的意义,被迫接受精神治疗,他们抱怨一种内在的精神空虚,具有一种完全和终极的无意义感。”[2] 道德健康的人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主动协调自我及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帮助自我归属于一个自身认可的、更大的社会整体,从而体会到其人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
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悦纳自我一方面来自个体的主观认识,更多的则是来自他人及社会对个体的认知评价与反馈。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会持续得到有关自己的信息反馈,从而清晰知觉到自我的存在,获得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道德不健康的人得到的反馈消极,因此降低其自尊和自我评价; 而道德健康的个体则得到的反馈积极,使自我认知积极、满意,自我悦纳度得到提升。道德健康的个体正是由于在主动与他人融合的过程中接纳了自我、超越并扩展了自我而感受到了有意味的生命,从而以这种自我超越的生命意义作支撑,消除自身忧郁情绪,提高自尊,提升心理健康水平。[3]
道德健康的个体,突出特点是具有清楚、积极的价值观,这是个体保持心理平衡的基础。个体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为在面对抉择时无法做出判断。没有清楚的价值观念,不能对客观事物做出对错、善恶、荣辱的判断,因而陷入矛盾冲突之中,无法摆脱。健康的价值观可预防个体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使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在社会实践中,人通 过具体的、内在的价值标准,来判断什么样的生活是值 得的、有意义的,明白在具体情境下什么是应该肯定、接纳和争取的,什么是应该否定、回避和拒绝的。另 外,对价值标准的弹性有充分的理解,对某些行为的可 接受性有理性的把握,加上愧疚和自我惩罚等心理活 动消除内心的罪恶感等,也是积极价值观对心理健康 的促进。
因而,通过价值干预,解决个体的道德困惑,必不 可少。心理干预不仅需要干预个体当下的心理症状, 同时还应使个体从更深的层次上做出反省和道德评 价,重新构建和完善个体的道德观,使其不仅从心理感 受上达到适应社会,心理平衡得到恢复,而且还应按照 健康的道德行为达到适应社会。将道德健康引入心理 干预的程序和目标这一行动,在心理干预技术的发展 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然,如果过分强调道德健康对于心理干预的价 值,不恰当地运用于心理干预的各个环节,则是有害 的。如有可能会出现健康问题道德化,心理问题道德 化的情况,会对健康问题作道德化的解释。另一个倾 向就是,模糊了道德和心理之间的界线,使人们更不愿 意寻求心理的帮助。要避免这些问题,心理工作者则 应具有开阔的胸怀,允许多元化道德观的存在; 同时, 应充分考虑来访者的接受能力,在干预的后期,将道德 认知改变作为巩固干预效果、提高干预目标而设置的 一个环节。
2014 年 4 月,笔者随机选择西安市内的 3 所中学, 调查了 45 名有品行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在 13
调查发现,品行问题学生的家庭半数以上都是问题家庭。教育心理学理论一般认为,青少年的品行问题学习模仿是主因。但本次调查和有关研究报告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影响,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也是重要原因。心理问题包括心理困惑、不良情绪和异常人格。心理问题可导致个体歪曲地看待自我及外部世界,继而产生道德困惑,对伦理规则产生敌意和对抗心理,最后形成品行问题。对其中 18 名学生的访谈发现,他们均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对家庭和社会的敌意,价值 观混沌、错误,情绪冷漠、自卑、抑郁、焦虑等,个性发展 趋势为懦弱内向、暴虐躁动、随波逐流等。这些青少年 的心理问题,除与先天生理素质有一定的关系外,早期 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问题家 庭的儿童,父母离异或死亡,父母有赌博、酗酒、吸毒、斗殴、偷盗、诈骗、淫乱等不良行为或人格障碍,父母对 子女虐待、遗弃、专制或溺爱、放纵等,均可使其产生心 理困惑和消极情绪,严重的会形成异常人格倾向,导致 成年后形成偏执、冲动、分裂、反社会性等人格障碍。
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一是适应不良,表现为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自己身心的发展,从而造成学业上、生活上和人际关系上的困难,易于产生愧疚、自卑、抑郁和神经质等负性情绪,从而产生矛盾纠结、回避对抗、自暴自弃等消极心理和行为; 二是认知歪曲,表现为歪曲德育目标,将自己的挫折等不良情境归因于现有的社会规范,对社会伦理不予认可和接受。
对刑释人员的研究发现,其重新违法犯罪率很高, 70% 重大刑事案件的罪犯有过犯罪记录。分析原因, 主要是其人格、心理及社会适应存在严重问题。所以, 学者建议在监狱或社区对他们进行心理矫正,内容包 括评估危险度和改造难易度、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程 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危机干 预等。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使他们道德健康,从 根本上回归社会。[4]
社会调查发现,对于有品行问题的青少年,只进行道德教育往往成效甚微。学校里有品行问题的学生转变率较低,正是因为忽视了对其心理问题的矫正。因此,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有和心理干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目标。但以往学校或社会机构的道德教育常常是惩罚的方式,加重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道德健康的内涵表明,道德健康的培养目标,应将 关注的目光投向人的健康与生活。德育不仅仅是让学 生接受各种道德法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符合道德 的生活能力和情感品质。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健康 的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形成。[5] 美国价值澄清学派代表拉思斯曾经提出四条德育原则[6]: 第一,以生活为中心; 第二,对现实的认可; 第三,鼓励进一步思考; 第四, 培养个人能力。从这四条来看,中心是“生活”。道德 学习的目的直指生活的幸福与快乐。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应该是道德健康的目标之一。
但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国德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严 重脱离生活,背离了教育的初衷,造成了对人的异化, 主要表现为德育的“泛政治化”“成人化”“科学化” “理想化”等,[7]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行不一。
事实上,人在生活中的幸福与快乐常常与自身的 信仰和价值观相关。解决人在道德上的烦恼和困惑, 这是比传递任何道德规则都更重要的事情。同样,培 养道德上的生活能力和情感品质,远比掌握社会生存 原则更具有生活的意义。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个体的美 和善,而不是伦理和规范。[8] 也就是说,健康的道德应当从伦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来理解。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道德健康的提出丰富了心理健康的内涵,为心理干预的转向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将心理干预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心理疏导已逐步延伸其研究内容,将价值判断纳入其理论体系中,在促进个体心理适应能力的同时,注意适应过程和方式的道德要求。另外,健康的概念还赋予道德教育以新的内涵。德育的目的应当是促进人的道德健康,帮助人学会用道德的方式实现社会适应,从而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因此,摈弃强制和塑造的方法论,接受以心理干预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应成为改进德育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