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detail information
王阳明心学中的心理健康调节思想初探
来源:心理月刊 | 作者/编辑:晏双平 | 发布时间: 2019-07-23 | 3341 次浏览 | 分享到:
王阳明心学中蕴含着很多心理健康调节思想,本文尝试从主要代表王阳明思想是《传习录》及文章中提取心理健康调节思想,经过初步探索提炼出立志说,悟性自足向内求,致良知,静坐与事上磨等心理健康调节思想,以期为我们现代人如何保持心灵的平静,健康生活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他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他建立的心学体系,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心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整个思想体体系中处处体现“治心”思想[1]。“心学”体系虽然跟现代心理学有差异,但却是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而集中体现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传习录》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传习录》是记录王明明与其弟子及友人之间的对话、书信而成的,是集中体现王阳明本人思想的最重要文献。本文试着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挖掘王阳明心学及《传习录》中的主要“治心”思想。为当代人如何保持心灵的宁静,调节自我, 保持身心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1 先立志——定心之法

王阳明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 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 志不立则气昏。”“今学者旷废堕惰,玩岁誌时,而百无所成皆由志之未立也。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只有立志,才能使人不急不缓,从容自在。心中有定盘针,不会为外界所累。持志养气,志即“心之所之”是思想的定向,在这个定向之中,同时调节了人的气机。


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思想容易漂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空虚,心理不安定,一个人心理不安定没有志向的人,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信息的影响而分散精力疲惫不堪以致心累。王阳明希望大家都能立圣人之志,立为善之志, 如果都有圣人之志,长存善念,为善去恶,则心中自会清朗神明,身心就会健康!正如阳明所说“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 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2]。


2 反求诸己—正确归因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已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瑕责人?”。当年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在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曾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一个夜里忽然顿悟“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从而改变阳明的心态,积极适应当地的环境。整个王阳明思想中都贯彻着向内求,从自身找原因,反躬自省。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正确归因,凡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经常反省自己。经常反省自己,便能看到自己许多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哪有空去指责别人?如果只是指责别人,就只看到他们的不是,看不到自己的过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有很多人,经常指责别人抱怨环境的不是: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很好的家庭环境,抱怨学校没有给自己很好的教学环境,抱怨丈夫少花时间在家里等等。如果从自身找原因经常反省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自己是不是没去成长学习,自己心中是否有很多自私自利的想法,认识到自己的原因,相信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就会减少很多抱怨,而充满和谐、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心情自然会平和健康!


3 致良知—看问题尽量往善的好的方面看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一词出自《孟子》,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把良知引进自己的哲学体系,在《传习录》及王阳明心学体系中处处可以看到王阳明良知及致良知思想。他说:“人孰无良知乎……自圣人以至愚人,自一人之心以达四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至万代之后,无有不同[3]。是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为什么有些人的良知未现呢,是因为被各种物欲所蒙蔽了,所以要致良知,格其物欲,以正其心。这种思想用在调节身心上,就是要我们秉持一种信念,人人都存有良知和为善之心,只是其他因素将它蒙蔽,凡事尽量去往好的积极方面看,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宗旨,尽量去发现挖掘人性中积极的、善的、好的一面。这样自己心中遇到不开心不高兴不顺心的事情,心存美好将能逐步走出黑暗的天空,心情明朗起来。


4 静坐—减少杂念平静心情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静坐作为一种调节身心的修行方法,最初主要见之于佛道两家,道家名之为“心斋”“坐忘”,佛家称之为“禅定”“禅坐”[4]。王阳明在其早年的时候,把静坐当作一种调节身心的方法。他认为静坐时需要消除杂念。虽然杂念不等于恶念,杂念不一定就会导致行为上的恶,但对信奉儒学的士大夫来说,杂念使人心浮气躁,于领悟圣学有碍,因此儒家基本上都强调要去除杂念、保持内心的安宁。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王阳明认为,静坐有助于自省去欲,保持内心的安宁!他被贬至贵州龙场的时候主要通过静坐来调节身心,从而悟道!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整体来说大部分人因为名、权、钱财等欲望都比较浮躁,心都是浮着的,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静坐下心来调理滋养身心。

5 事上磨—勇敢面对问题

在王阳明众多门人练习静坐之后,发现了一些静坐得弊端。容易导致一些弊端:其一,喜静厌动,喜内恶外。其二,堕入枯槁,近于佛老。所以在后期王阳明提出事上磨的调节思想。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传习录》下)王阳明的弟子陆澄在鸿胪寺小住,忽收家信一封,说儿子病危,他心里万分忧愁,不能忍受。王阳明说:“现在正是用功时刻,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平时讲学又有什么用处?人就是要在这时候磨炼意志。父亲爱儿子,感情至深,但天理也有个中和处,过分了就是私心。此时,人们往往认为按天理应该烦恼,就去一味忧苦而不能自拔,正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遇到伤心难过之事,伤心难过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过度伤心难过。度过伤心难过,对自己身体也不好,反而不利于及时调节情绪走出不良情绪。所以有时困难挫折正是磨练“心”的时候。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传习录》中还有一个事例与之类似,也是提倡事上磨,面对问题。有一位当官的,长期听王阳明讲学,说王阳明的学问很好,可是因为他簿书诉狱的案例繁难,没有时间去学。王阳明听到这句话说,难道我何时教你离开簿书诉狱悬空去学?你既然有官司之事,那就从官司之事去学,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如果离开了事情去做学问,反而会落空。确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不想行动,被很多纷繁复杂的事情搞得心情烦躁,那么怎么办,可以强迫自己去做些事情, 通过行动改变心情,发现事情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不想看书,有的时候采取行动让自己看书,反而让自己静下心来,整理了心情。

王阳明心学中还有很多思想都可以用来平复和调节我们的心态。让我们心情保持平静。比如有学生问阳明“乐是心之体、不知遇大故,于哀苦时,此乐还在否?”王阳明说: “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这体现着处理情绪时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遇到难过悲伤的事情就让自己悲伤难过,哭过之后我们心情就会高兴起来。顺应情绪发展规律,接纳情绪的发展过程。对于保持情绪健康很有启发作用。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关键是要去行动,要去做,对于克服一部分人思想上是巨人,而行动上是矮子都是很有启迪作用。王阳明心学思想博大精深,里面还包含有很多为人处世,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情的思想,需要继续深入挖掘阐述和研究。这些思想可以我们当代人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积极看待问题,从而维持心理健康提供启迪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董甲河,治心: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实践环节[J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0(2):62-66.
[2]王阳明著.张靖杰译.传习录 [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5年.
[3]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致良知[M].上海.东方出版社 2015年.
[4]曾参著,陈才俊 编.孝经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年.
[5]熊逸著,王阳明一切心学[M]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