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作用机制是人们常言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响过程机制。影响过程即为社会网络扩散现象解释下的诱导机制。之所以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形容该项机制,是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中,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动作、习惯都影响着周围其他人,由此而来,距离近的人影响越来越多的距离远的人。除此之外,据相关的研究调查表明,一个人的幸福感、郁闷感以及孤单感都能够传递感染,这些情感可以来自周围身边人的近距离直接影响,也可以来自于同学的朋友或者是同学的同学的朋友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影响过程对于青少年的同伴关系选择与处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第二种作用机制则是人们常言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选择过程机制。选择过程机制即为社会网络扩散现象解释下的同类趋近机制。该项机制的作用原理为人们依据身体外貌、声音特征、性格习惯等择友原则,选择自己喜欢的相近的类型成为朋友,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心理行为发生的相似度,选择过程的发生促进了友谊关系的建立与保持,在选择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可以避免与自己择友标准不相似的伙伴,从而使得最终建立的友谊关系的相似度较高。
近几年,青少年在校或在家表现越发叛逆,经调查研究发现,众多危害青少年生活学习的危险行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消极作用。现阶段,青少年吸烟、饮酒的坏习惯备受社会的关注,在一项对荷兰青年的纵向调查中显示,吸烟、饮酒的恶劣行为都与影响过程以及选择过程密切关联,相比较而言,选择过程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要远大于影响过程,这两种机制效应都会在时间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减小,在此过程中,这种友谊关系的建立基础是吸烟饮酒的行为特征,而不是因原有的友谊关系而导致吸烟、饮酒行为的发生[2]。
此外,社会网络作用下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的发生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表明,即便是控制了青少年的基因及其健康生活环境等影响要素,青少年的同伴吸烟饮酒行为依旧表明了吸烟饮酒行为的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到成年时期过程中的变化,这一发现更加体现了高强度友谊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换而言之,除了具有共同吸烟、饮酒特征的青少年比较容易建立同伴关系外,同伴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饮酒吸烟行为的发生。除此之外,研究表明,社会环境背景与同学同伴关系相比,对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的发生影响更大。
经相关研究表明,抑郁、焦躁、孤单等负面情绪对于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建立及维护产生着重要影响[3]。如,学生在学校与同学共同学习玩耍时,孤单的青少年会选择与孤单的同学建立同伴关系,若他们的孤单程度相似,则可能建立更高强度的友谊,若一方的孤单程度较弱,可能友谊关系就会受到影响并因此中断。对于抑郁者而言,他们虽也渴望像普通人一样广交朋友,但内心的障碍使其不敢前进,只会退缩,他们会选择和自己一样的抑郁者交往,由此建立相似的同伴关系[4-5]。这一研究调查表明社会网络的作用可以影响到相似的心理行为的发生与变化。
就目前青少年的相关研究调查结果而言,在社会网络作用的影响下,青少年的同伴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程度主要受过程与选择这两种机制的影响[6-7]。此外同伴关系的建立与心理健康程度会有很多的作用因素,如健康危险行为以及青少年的负面情绪等的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同伴关系的发生,青少年会根据自身的行为及心理特征,有意识的选择与自身行为特征相似的伙伴建立同伴关系,进而会使得自身的情绪由近及远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 在此过程中,选择过程机制对青少年的影响要远大于影响过程机制。对此,就相关的研究分析结果来说,社会要提高对青少年的关注度,伴随着互联网社会的迅速发展,青少年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扩展自己的交际圈,根据自身特征建立各种各样的同伴关系,因此,社会网络视角下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就变得相对复杂了,同伴关系的建立以及社会网络的效应作用会因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总而言之,如果能够利用社会网络对青少年的相关问题进行更好的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将会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