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受情绪的影响 。情绪影响人的知觉 、记忆、判断, 甚至影响人的社会行为, 当人们进行认知时, 选择哪些信息, 保留哪些信息, 丢弃哪些信息都或多或少受情绪影响。在这领域, 心理学者们做了很多研究, 提出了一些理论,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人们通过注意选择要加工的信息, 不同情绪对注意的影响和注意带情绪色彩的信息的偏向性直接 影响进一步认知。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关注。目前情绪对注意偏向的影响研究主要通过不同的情绪启动 的范式研究不同被试群体的注意偏向及其机制[ 1] 。目前主要观点认为个体在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性编码的时候, 倾向于选择与当前情绪状态相匹配的信息。
首先, 研究有情绪障碍被试的结果发现情绪对注意有显著影响。Pow ell 和 Hem sley 的研究中以很快的速度把词语或图片呈现在被试面前时, 抑郁症患者很容易将中性词语确认为消极词语, 这表明抑郁症患者在编码上与正常人有显著的区别[ 2] 。Maleod 和M athew s 也发现只要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对众多目标进行选择时, 就会发生该现象。如果只有一个目标供选择, 则此类现象不会发生, 说明人们更容易将词语理解为与自身心境相匹配的含义[ 3] 。
其次, 研究者们运用了替代性刺激来研究感知性编码, 即让被试寻找带有标记的刺激物, 标记的位置与刺激物的位置是一致的, 然后确定被试的注意力究竟集中在哪里。例如, Macleo d 和 H ag an 将两个词以很快的速度同时呈现在被试面前, 然后其中一个词用一个亮点来代替, 而这个亮点就是被试要寻找的标记, 结果发现, 若亮点代替的是威胁性词语而不是中性词语, 则焦虑症患者能很快地发现亮点之所在[ 4] 。这意味着, 临床上患有焦虑症的个体比非焦虑症患者更容易关注威胁性的刺激, 尤其是当所提供的刺激与个体当前所关注的问题相一致时, 这种选择性注意的效果会更明显。
此外, 还有一种研究方法是把情绪刺激当作干扰因素呈现在被试面前, 若被试对此加以关注则会对任务的完成产生干扰[ 5] 。例如, 在许多词语当中寻找目标性词语的时候, 威胁性干扰因素比中性干扰因素更能减慢焦虑症患者的寻找速度, 其原因在于焦虑症患者的注意力已集中到威胁性干扰因素上。在情绪 Stroop 实验中, Williams 和 M athew s 发现, 临床焦虑症病人表现出对威胁词命名的延迟, 高焦虑个体难以忽略负性信息, 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给负性词, 而注意资源的相对缺乏导致了被试在颜色命名任务上的延迟[ 1] 。
又如患有情绪障碍的个体, 如果对某一特定威胁格外担心的话, 他就会对与此有关的内外线索格外关注, 甚至在做与此无关的事情时也会受到此类线索的干扰。因为他们总是在不断地搜寻有关问题的威胁性方面的信息, 而忽略其它方面, 故这种选择性的注意过程会使那些陷入情绪困扰的人保持或加 重已有的情绪状态[ 5] 。
目前, 大部分的实验发现注意偏向是由负性刺激引起的[ 6] 并解释为在注意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人倾向注意负性信息, 尤其是威胁性刺激, 这是人类自我保护的适应性表现。
在情绪状态对记忆的影响这一方向的研究已取 得硕果累累, 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Gillig an 和 Bow er 针对心境与自传体记忆的研究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情绪诱导技术能够在非情绪紊乱者身上引导出与临床上的情绪紊乱者一 样的记忆偏向[ 7] 。他们通过让被试写周记的方法注意到每个积极或消极事件都得到了高度评价, 一周后上交周记, 被试随机分为愉快心境与抑郁心境两组, 其各自对事件的回忆率为 32 。但是愉快组的消极事件回忆率则下降到 23 ;而悲伤组则上升到38 。在另一个研究中给出梗要 、时间 、地点等细节, 然后让被试在愉快或抑郁心境下用 10 分钟时间来回忆孩提记忆。第二天在中性心境条件下评估记忆的性质,“ 愉快”被试将 92 的回忆评估为愉快, 而“ 悲伤”被试则仅为 45 。在另一个实验中实验者把两组学生分别置于快乐或悲伤的心境, 然后要他们回忆童年的事, 再要求他们将事件分成愉快和不愉快两类。快乐的被试回忆出愉快事比不愉快事多, 悲伤的被试得到略多一点的不愉快回忆。这些发现表明, 情绪紊乱者的自传体记忆偏向是真实的。这也就说明:心境所诱发的记忆偏向与其情绪表现是平行的。
在临床心理治疗中, 发现一个人的情绪体验会影响它的记忆与回忆。如果我们把经历过的各种情 感在头脑里分列成不同的归类表, 那么, 我们在某一时刻下、某一心境中获得的信息就会极容易地在相同心境的相应归类表中找到它们的位置。
有研究者用催眠让被试在快乐或悲伤的心境中 学习, 在两种心境中学习的总体学习率或以后的记忆保持程度都没有差异[ 8] 。然而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研究者在催眠状态下, 一组学生用一种心境学习一类词, 然后用相同或不同的心境尽量回忆学到的词。当他们的学习心境和回忆的心境相配时, 他们能够回忆出较大的百分率,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一致的倾向性效果, 在两种不同的回忆状态时, 所得的分数上有很大的差别, 并戏剧性的刚好对称相反。
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心境一致性效应, 它在记忆中的体现即为心境一致性记忆 (M ood - Cong ruent Memo ry , MCM)[ 9] , 它是指个体倾向于记忆与当前的心境具有一致性的信息。例如, 抑郁者的心境一致性记忆是指抑郁者能够回忆更多的与其抑郁心境相一致的信息(比如不快乐的或沮丧的负性信息), 而心境愉快的人倾向于回忆更多与其积极心境相一致的信息(比如快乐的或喜剧性的事物)。有研究表明 , 心境一致性记忆在抑郁心境中表现为一种稳定的现象, 并有可能是抑郁得以保持的重要认知机制。Teasdale 认为处在抑郁心境下的人, MCM 的效应使得他们可能回忆较多的负性记忆, 而对这些负性事件的回忆将恶化他们的抑郁状况, 而抑郁状况的加深又导致更多的负性记忆,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10] 。
上述的有关感知性编码和理解偏向的研究已表明, 具有情绪障碍的患者总是选择与自己情绪状态相一致的信息储存到记忆中去。因此, 不管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经历了许多消极性的事件, 他们总会回忆起类似的事件来。事实上, 当要求被试回忆过去的事件时, 在有限的时间内, 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能比正常个体想出更多的消极性例子。但是, 这是否就代表着一种记忆存储偏向, 或者说在记忆中真的就有那么多的消极性例子供选择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研究者做了一项实验, 在实验中提供给被试一个单词表, 包括积极性和消极性词语, 然后拿走单词表, 并让他们回忆所看过的单词, 以检验被试的记忆差异。结果发现, 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仍然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存储偏向。因为与正常情绪的个体相比, 他们回忆出的消极性词语要远远多于积极性的词语。
此外, 研究者还采用了间接评估记忆存储偏向的实验 :在被试面前展现一个单词表 , 其上列有英语单词的词干如“ w or …” , 然后让他用反映于头脑中的第一个单词来完成词干。结果发现, 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会用“ w ord” 或“ w orry” 来完成词干。而不是用 w o rk 、w o rld 、wo rm 、w orn 等, 这表明他们将刚刚看到的词或与自身情绪迅速地连结在一起, 也就是说对与自身情绪相一致的信息具有明显的记忆 存储偏向[ 5] 。
第一个是由 G .Bow er 提出的联想网络模型(associative ne tw ork mo del of memo ry and em otion), 这个理论是对认知网络模型在情绪上的拓展。Bow er 认为在网络的节点上除了包括了认知的内容, 如视觉的、听觉的、语言等, 也包括了情绪[ 12] 。当成功地启动情绪时, 情绪节点的受到刺激, 可以引发扩散性的兴奋, 这种兴奋可以减低与此有关的节点的感觉阈限, 从而其他节点更容易产生兴奋。以前, 人们认为观念之间的连接是语义, 但是Bow er 认为情绪也是连接观念之间的重要内容, 任何环境刺激都能促使一个情绪节点兴奋, 从而观念可以直接与情绪连接起来, 或者观念与观念之间通过情绪也可以连接起来。Bowe r 认为, 在某种情绪下学习的信息, 在相同的情绪下回忆会更容易, 回忆的量也会更多。这种观点与特征编码理论相似, 一个编码的线索出现会帮助进行回忆。
第二个理论认为情绪是启用某些观念的线索, 这些观念或者其他的材料在相同的情绪中会受到暗示, 因此更容易唤起。
第三个观点认为, 情绪占据着部分思想空间, 意味着认知任务的空间就会减少, Ellis 和 Ashbroo k 认为在情绪改变占据的空间, 或者产生情绪的任务影响了认知任务的完成时, 两种情况的其中一种都会产生情绪效应。例如, 被试在悲伤情绪时, 信息加工不如在中性情绪的被试, 会需要深度加工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相近的研究中, Weing artner 、Co hen 、M urphy 、Ma rtello 和 Ge rdt 发现抑郁症的患者在记忆测试中成绩较差, 而且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13] 。同样的, Ellis 、Thomas 、McFarland 和Lane 发现人们在抑郁的情绪中, 回忆和再现信息的成绩都较差。
关于情绪和记忆的第四个观点与 Ellis 和Ashbrook 的资源理论相似, 主动认知理论认为消极情绪下的被试的成绩不佳, 是因为被试没有主动的学习。如果被试被加压学习, 他们的成绩会与中性情绪下的相近。因此, 任何在消极情绪下的学习成绩不佳是因为消极情绪下, 被试除非迫不得已也不想投入到记忆测试中。
然而, 有研究者以环境来启动情绪, 并让被试对一些与情绪相关的内容回忆, 却有不同的结果[ 14] , 在一个实验中, 被试读一些积极情绪相关的词和消极情绪相关的词, 并对这些词的情绪对他们的影响程度按轻重排列, 然后用两组环境的照片分别启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接着让被试对先前读过的词回忆。在第二个实验中用同样的情绪启动的方法启动情绪, 然后让被试回忆过去经历的事情。实验中被试的自我报告显示用环境启动的情绪有效果, 而其带来的情绪效应并不明显, 两个实验都没有证明心境一致性效应。结果显示心境一致性效应不会在程度低和中的情绪变化中产生。
情绪影响我们“ 看”人和事的方式。社会的相互作用常常是含糊不清的, 因此, 我们必须找出隐藏于人们说话和行动背后的意图。往往人们判断他人在争论中是坚持意见还是顽固, 更会不会是有意阻碍? 他们的行为是勇敢还是轻率? 提出的意见是莽撞还是有进取性? 当我们在判断他人的意图时, 一开始就受到情绪的前提影响, 以至影响我们最后作出的结论。这样, 快乐的人们似乎总是对社会现象给予一个友善的解释;反之 , 满腹牢骚的人似乎一定要找出一些缺点、过错和不友善的地方。我们发现人们在判断自己的能力和吸引力以及判断他人时, 这些情绪的影响会是非常强烈和明显的。例如, 当我们的被试处在压抑心境时, 看一些他们自己的现场行为录像, 他们就容易将自己的行为判断为不合适的、不善交际的和笨拙的。但如果他们处在快乐的情绪时, 就会将他们的行为判断为有信心的 、胜利的、热爱交际的。这样, 社会“ 现状”就建立在观察者的眼里, 眼睛和情绪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阈下情绪启动, M urphy 和 Zajonc 的判断偏好实验是一个典型实验[ 15] 。实验中给完全不懂汉语的被试呈现一个汉字, 请被试猜测该字在汉语中是代表“ 好”还是代表“ 坏”的概念。在汉字出现之前, 以 4 毫秒的时间呈现一幅表现正性情绪(如愉快)或者负性情绪(如愤怒)的面部表情照片 。结果表明, 被试更有可能将一个跟随着愉快表情的文字猜测为代表“ 好”的概念, 而将跟随着愤怒表情的文字猜测为代表“ 坏”的概念。有个研究对妇女进行积极情绪启动和消极情绪启动, 然后让她们报告自己曾经遇到的歧视, 在积极情绪下的妇女所报告的歧视明显的少于在消极情绪的妇女。
在行为水平上, Bargh 和 Pietro monaco 的一项社会认知实验[ 16] , 让被试进行一项需集中注意力的任务, 同对呈现一些涉及人格的敌意特质的词, 然后让被试读一段有关某人的描述, 再请被试对该人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被试事先被呈现的敌意词越多, 对目标人物的评价就越倾向于负面, 表明情绪信息能对社会判断产生影响。
在众多试图解释情绪-社会判断效应的模型中, Forgas 于 1994 年提出了情绪渗透模型(A IM) 将所有模型的观点整合起来。AIM 模型是一个整合信息加工模型, 它描述了负载的情绪信息是如何转变为判断过程的一部分, 进入判断者的建构思维过程, 并最终得出多姿多彩判断结果的。AIM 模型基于两个假设:( 1)情绪效应的本质和程度是由判断者所采用的信息加工策略来协调的;( 2)判断者减少了信息加工的努力, 只要能达到环境需要的最小满意度, 他倾向于采用最少努力的加工策略。影响判断的情绪程度随信息加工由不努力到努力的范围而变化:( 1)到预存评价的直接通道 ;( 2)预存目标的动机性加工;( 3)启发式加工;( 4)实体性加工 。当采用直接通道策略时, 情绪效应将不存在 ;而当采用实体性加工策略时, 情绪效应得到加强。
从AIM 模型中可以看出, 需要建构加工过程的判断(也就是启发式和实体性加工策略), 比需要仅仅是复制认知内容的判断(也就是直接通道和动机策略)更易受情绪的影响 。尤其是, 当采用一个开放的加工策略时, 情绪渗透对判断的影响效应可能更大。这种策略既可以为判断提供间接的启动作用, 也可以为判断的成立提供直接的信息。
网络系统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情绪在选择 性知觉、学习、判断、思维方面的一定影响。当唤起一个情绪时, 情绪就激活相应的概念、思想、社会的分类结构。例如, 快乐、悲伤 、愤怒的人绝大部分会分别产生快乐、悲伤、愤怒为主的自由联想。同样 , 当要求幻想或是根据 TA T 统觉测验图片构思一个想象的故事, 根据他们的情绪状态, 他们就会编出一些快乐的、悲伤的或是有敌意的幻想故事。如果问他们对熟人的看法, 或是问对身边的事情的看法, 根据所处的心境, 他们就会给以高度的赞美或相反评价。同样在他们预测自己或国家将来时, 也会引出乐观或者悲观的想法。
网状结构理论进一步预示, 一个情绪是通过以感觉的选择过滤而成的。反过来, 情绪状态调节过滤过程, 致使人们更注意那些支持和与现在情绪相符的材料。打个比方说, 我们的感觉像一块从一堆垃圾中吸铁屑的磁铁, 吸引有用和相符的材料。
当信息的意义与被试的情绪状态相一致时, 它对信息加工偏向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为什么会出现信息加工上的偏差呢? 一些研究学者们作出了自己的理解 较早的是艾森所提出的易接近性假说(accessi bility hy po thesis)[ 5] 。该假说认为, 处于积极(或消极)情感状态的个人更倾向于恢复记忆积极 (或消极)的材料。因为与这种积极(或消极)情感状态相联系的思想, 或引起积极(或消极)情感状态的思想能起到有效地提示记忆中另外的积极(或消极) 性材料的作用, 因而使得这类材料更容易接近。研究表明, 在回忆时给出的恢复提示能起到增加有关材料易接近性的作用, 因而造成回忆材料的增加和回忆速度的加快。例如, 在一串字母前放置有关的单词作为提示, 那么被试判断这一串字母是否是一个单词所需的时间要比放置无关单词所用时间要短。因此可以说, 情绪状态在被试进行信息加工时起着提示材料的作用, 通过它引发出有关的认知材料, 从而影响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行为, 也就导致了加工偏向的产生。
然而, 这些情绪效应并不是一直都得到证明, 有些研究发现支持它的证据, 有些却发现否定它的证据, 在这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争论。人们发现还有几个因素会影响情绪对记忆的效应。Eich 认为, 当人们对需要回忆的材料进行了加工而不是单纯的记 忆活动时, 人们就更容易有情绪依存效应[ 18] 。也就是说, 情绪依存记忆是人们经过加工产生了内在的材料, 而不是单纯的摄入外在材料时出现的。另一个被广泛地提出的问题是 :人们尝试通过选择和情绪状态不一致的回忆材料来调节现在的情绪状态, 尤其是在消极情绪的时候。这个问题的发现暗示着可能有一些认知倾向与心境一致性效应不符, 而是一种心境不一致性倾向。已经有一些证据证明了人们在消极情绪时, 倾向于通过自我奖励、助人行为或者自我放松和转移的活动来调节情绪。在心境一致性效应中, 消极情绪的一致性程度比积极情绪的一致性程度低, 也许就是因为人们尝试通过回忆积极的内容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有更多的研究证明情绪一致性效应而不是情绪不一致性效应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当被试知道了他们的情绪会影响试验的结果时, 会合作地抑制其调节情绪的意图。因此, G .P arrott 和 J . Sabini 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让被试在自然状态下启动情绪, 人们更倾向于情绪不一致性效应[ 19] 。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会倾向于相反于情绪的内容来调节情绪。实验 1 让大学生被试在期中考试发试卷的时候, 让被试填写一张答纸, 写上他对这次测验的期望达到的分数和实际的分数, 然后让被试回忆 3 件高中时期的事情。按照想起的顺序写, 并且写出事件中你的感受和现在想起的感受。结果发现, 在回忆的第一个事件中, 成绩不如预想的被试比成绩好过预料的和与预料一样的被试更倾向于回忆 的积极的事情。而成绩理想的同学则倾向于回忆消极的事情。而回忆的第二第三件事情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实验 2 是以天气好坏来启动情绪, 从校园里随机选被试, 请他把当时立刻想到的事情写出来, 然后用 0 -10 等级评价现在的情绪, 再回忆高中时期的一件事情。结果同样出现了心境不一致效应。在晴天, 被试的情绪较为积极, 然而回忆的事情却是消极的居多。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了人们在积极情绪下所回忆的消极事件比在消极情绪下要多。这个结果和我们之前很多研究成果的相反。探讨其原因之一是实验操作的环境不同, 心境一致性效应的研究环境多数是在实验室启动情绪, 而这两个研究的环境是在现实自然环境 ;之二是记忆的范围太远或没有限制;之三是被试不知道情绪是否与实验有关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研究者进行了 3 个实验来验证是否心境一致会受这 3 个因素影响。实验 3 在实验室中对大学生用音乐启动情绪(m usic moo d inductio n pro ceture , 简称MM IP)。并请其回忆高中阶段的事情, 结果出现了心境一致性效应。实验 4 是在实验室中用音乐启动大学生被试的情绪, 并告知在实验中情绪的作用, 再让被试回忆高中时期的事情, 结果在回忆的第一件事上出现了心境不一致效应, 在第二 、第三件事上就出现心境一致性效应。实验 5 用同样的启动方法, 也告知被试情绪对实验是有影响的, 但是回忆的内容是最近一周内发生的事情, 实验结果非常明显的符合心境不一致效应。这 3 个实验表明, 无论在实验室环境或在自然环境下, 或者回忆的内容距今远近, 同样会出现心境不一致效应。
情绪对心理倾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 意义。一方面发现了许多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另一方面证实了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内隐和外显。另外, 情绪与信息加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意识情绪影响人们对外界的认知是 难以觉察的, 这种认知偏向对于理解人格、心理障碍 、心理治疗有现实意义。
该研究的重要意义使其日益受关注, 其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在于探讨理论上的分歧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在理论上, 心境一致性效应和心境不一致性效应仍然受争议, 在自然的环境下实验是诱发贴近真实的反应数据的重要手段。在研究对象上, 不但研究一般正常人群, 也要研究某些情绪障碍个体, 如抑郁症、焦虑症 , 这不仅有利于临床心理治疗, 而且更为有效地诱发被试的情绪感受。在研究方法上, 情绪启动的范式有了很大的发展, 如经典情绪启动范式 、阈下情绪启动范式 、向后情绪启动以及情绪启动与 Sim on 范式 、与 S tro op 范式的结合等。目前, 多数研究集中于行为水平, 而未深入到神经生理水平, 探讨情绪对心理倾向影响的生理机制是了解情绪加工性质的另一突破口。
在近 20 年里,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研究不断深入, 已成为一个较为活跃的领域, 情绪对心理倾向的影响也被人们逐渐认识。情绪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和如何产生影响等研究也将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