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光学对生物医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中我们获得r启迪,即在中医经络现代研究中应当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和应用现代物理学的技术与方法深化研究。同时,密切关注现代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的新成就,并不失时机地将其引人和运用到人体 经络的研究中来,使得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处于高 起点、保持高水平。1998年刘承宜等人的探索性研 究为经络的光学研究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Mi。近 年来,福建师范大学谢树森等人从光学和光子技术 的学科背景出发,提出了基于生物医学光学及其技 术的经络现代研究的新领域“经络光学” 。
本文旨在从中医经络现代研究的背景出发,探 讨光子学在经络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循经感传现 象的发生及其实质意义、经络腧穴诊断的客观化以 及腧穴双向良性调节作用等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
1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一个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的复杂体 系,它是人体功能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已被广 泛地运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正如《灵枢• 经別》记载:“夫卜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牛.,病之所 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 止也”,冇关人体经络现象的研究表明,人体体表 确实存在#某种与古典医籍所描绘的人体经脉循 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但这些轨迹一般情况下无 法观察到,只有采用客观的方法才有可能将这些特 殊的轨迹检测或显示出来。长期以来,该问题是经 络现象客观研究的切人点和关键15 当前,如何借 助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揭示隐藏在经络现象 背后的物理学本质以及由此涉及的人体脏腑、气血 汴液的生JS和病理规律等重要问题是有关经络研究 的t中之®。
2 光子学及光子中医学
光子学研究是以光子作为信息和能量载体的科 学,主要研究光子的产生、传输、控制、探测及其与物 质的相互作用。它是继电子学、光电子学之后发展 起来的一个近代尖端高新技术科学领域。光子学和 光子技术已在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科学、医学和环 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6]。光子学在实现宏观 现象7研究与微观物质基础研究的关联上有独特优 势,鉴于光子学在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均有广泛的应 用前景,华南师范大学刘颂豪院士与广州中医药大 学邓铁涛教授于2000年正式提出了“光子中医学” 学科[7]。
3 中医经络的光子学研究
3.1经脉循行路线的光子学检测
经脉是指人体中联系脏腑和体表,运行气血的 通道,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随着经络现代研究的 不断深人,许多现代物理学手段,如电阻测量法,核 素跟踪法,超声影像等都被应用于人体经脉循行路 线的客观检测,并取得了若干有意义的结果[5'8]。然 而,由于上述实验手段或方法具有一定的损伤特性, 使得许多实验不便重复,至今仍未能在经脉循行路 线的客观检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何充分运用 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日趋成熟的生物医学光学方 法及其测量技术,寻找人体经脉客观检测研究的突 破口,便成为当前经络研究必须首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物 理学中的光学技术,从而拉开了把现代光学技术运 用于人体经络现象现代研究的序幕m]。我国学者 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福建 中医药研究院胡翔龙等人应用较高分辨率的红外热 成像设备,获得了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特征; 上海复旦大学的丁光宏等人采用红外分光光谱的方 法研究人体穴位区与非穴位区红外辐射光谱的特异 性。值得一提的是,生物体的超微弱发光(PE)现象 也引起针灸经络研究者的关注PE是光子和生 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产物,并对生命过程有重要影响。 对生物超微弱发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 年代初,前苏联的细胞生物学家A. G. Gurwitsch g■先 发现,分裂的细胞发出一种辐射,当它射到其它细胞 上时,可以触发受辐射细胞的有丝分裂,即细胞分 裂=然而,由于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无法对 这种辐射的强度和波长进行定量测量。50年代,由 于光灵敏度极高的光电倍增管的问世,使得科学地 研究生物系统的自发超微弱发光成为可能。1985 年,云南中医学院林先哲研究组先后利用辐射场照 相仪穴位发光真空图像仪报道了对16名健康成年 人的观察结果,即在高频高压电场作用下,拍摄到手 足部位十二经脉呈线状排列的发光点,其路线基本 上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路线一致[16、严志强等^71 研究发现,人体十四正经的腧穴、经线具有高冷光特 性。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可能 与多种因素有关,胡翔龙等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 辐射轨迹形成的机理做了初步探讨。他们通过一系 列的工作,如研究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皮肤微循环 的关系,采用冷负荷试验对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热源 的初步判定,经脉线下深部组织中P02的检测,经脉 线下深部组织温度的测定,经脉线下深部组织中微 循环灌注量的检测以及针刺对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和 经脉线下能量代谢的影响等,发现循经红外辐射轨 迹的形成与两个因素有关,皮肤的微循环是其中一 个直接的因素,其次是经脉线下深部组织中所存在 的生理性的温度梯度。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深部组 织,通过传导和对流的方式不断向浅部传递,直至皮 表,形成f 一条由深到浅的传热通道。他们还改变 了实验条件,研究加热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 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未显示出循 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受试者,在经脉线上的穴位或非 穴位点加热,也可诱发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现代光学技术运用于人体经脉循行路线的客观 检测,可以做到人体处于自然状态下、无外界刺激干 扰下的经脉循行路线的客观显示,因此具有无可比 拟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经脉循行路线的光子学检测 的研究,有望找到人体经脉客观检测研究的突破口。 3-2循经感传现象的光子学研究
以针刺或电脉冲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受试 U•会产生一种酸、胀、麻等特殊的感觉,从被刺激的 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的经络循行路线传导,这种现象 就称为循经感传,它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重要依 据。循经感传现象的产生机理是中医经络现代研究 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光子学为循经感传规律的客观 化、定量化的研究以及感传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 新方法。
3.2.1 循经感传规律的光子学研究1975年,云 南中医学院林先哲研究组先后利用辐射场照相仪穴 位发光真空图像仪等仪器设备,与北京中医医院合 作观察了经络感传显著者和某些病人指端的电发光 图:16:。7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严志 强等人研究也发现,人体经穴上能发出较强的“冷 光”,即超微弱发光,且失血和死亡家兔的发光强度 明显下降,而针刺得气则可增加发光强度,有感传者 更加明显。同时以人体表主动发射的超微弱冷光信 息为指标,客观化、定量化地研究人体显性循经感觉 传导规律,观察到循经感传线上的皮肤PE的强度较 其两侧对照部位者强[ 2°1。谢树森等[ 4 ]认为生物光 子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是能量的载体,因此,光波 辐照可产生效应,即光波辐照人体穴位或经脉循行 路线时可能诱发的各种效应。他们通过实验还观察 到健康人体腧穴区域组织与其附近的非腧穴区域组 织的可见光-近红外光反射光谱存在明显的差异 性,即腧穴区域组织和非腧穴区域组织具有不同的 生理学参数和光学特性参数。因此,借助光波与生 物组织相互作用理论和考虑生物分子结构的Quantum Monte Carlo方法或分子动力学模拟,将有助于我 们深人揭示光波沿经脉线传输的相关特性。
基于福建师范大学搭建的光学传输特性实验平 台,我们观察了不同压力阻滞状态下光波沿心包经 传输特性,实验结果提示,人体经脉线可能是光波的 良通道,即光波呈现沿经脉线传输的趋势及沿经光 波传输可被阻滞,再次从光学的角度证明了循经感 传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可阻滞现象。同时,表明光学 方法和手段在经络现代研究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和 重要性。
3.2.2 循经感传机理的光子学研究刘承宜 等[2:研究了超弱发光(PE)的产生和PE对细胞的两 个光生物学过程的作用机理,认为细胞群之间的作 用除化学介质外,很可能存在光通信。在针刺穴位 时,穴位处细胞生理状态的改变,会改变其超弱发光 (PE)模式,该P E再作用于邻近细胞,改变其生理状 态,由此逐步传递下去,由于细胞膜的不均匀性,PE 的方向n]■能各向异性,从而造成循经感传的方向性。
循经感传机理的研究有望从纳米技术的发展与 应用中找到切人点和突破口。纳米磁性液体材料是 由超细微粒包覆一层长键的有机表面活性剂高度弥 散于一定基液中,而构成稳定的具有磁性的液体。 它可以在外磁场作用下整体地运动,因此具有其他 液体所没有的磁控特性,借助光敏感检测设备就可 以跟踪纳米颗粒在体内的移动。如能将各种穴位注 射用的各种注射液制成纳米磁性注射液,则有望为 循经感传的机理研究打开一条崭新的研究之路。
3-3经络腧穴诊断的光子学研究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人的部位,在 人体脏腑-体表信息传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因此,经络腧穴携带着与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密切 相关的生理病理信息,:如何合理提取经络踰穴所蕴 含的有效信息,丰富和指导经络腧穴诊断等临床应 用问题,是现代经络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常 用的经络腧穴诊断方法有望诊法,触诊法,测定法 (如皮肤阻抗测定,知热感度测定等),但是这些方法 大都因为客观化、定性或定M诊断的不足而使得临 床应用受到限制。通过人体经络腧穴微弱光子辐射 以及红外辐射光谱等光学特性的研究有望为经络腧 穴诊断提供一种新方法I
3.3.1经络腧穴诊断的微弱光子辐射特性的研 究生物微弱光子辐射是生物体特有的现象,是由 于生物体内分子跃迁时向外辐射能量而产生,反映 了生物体生命过程的相关特征。现已证实生物体的 超微弱发光与生物体中牛物系统的氧化代谢、细胞 的分裂和死亡、光合作用、致癌以及生长的调控等许 多基本的生命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且正是由于 它与活的生物体内的生化过程以及生物机体的生理 和病理状态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这种弱微光子辐 射在医学、农业和其他生命科学方面,具有重要的诊 断价值。
林先哲等[161利用自行设计和制作的FZ-1型辐 射场照相仪。仪器产生五指(趾)电晕的频率范围是 30 kH~150 kH,可调,输出电压是35 kV。在全部33 例病人中有31例手足电晕光环未见残缺变化。但 观察到2例男性胆石症患者在手术前左足趾端电晕 光环残缺。即在按照中医经络理论分区的胆经、肝 经、肾经和膀胱经的部位不发光,术前重复拍摄,结 果基本相同,而在胆囊摘除术后拍摄,电晕光环残缺 部位基本上恢复发光现象。两例病人的变化相似。 按照中医经络辨证理论,胆腑有病,胆经就失常,肝 经也失常,甚至可以影响到肾经和膀胱经。所以,这 两例的变化基本上符合中医经络辨证理论。开展人 体微弱光子辐射分布特征及其与脏腑、经络、穴位等 相互对应关系的研究.同时与中医“气”的各种表征 进行对照分析,可以深化对中医“气”本质的理解和 认识。当前,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组开展此项研究, 其中德国F. A. Popp研究小组[21_22]已取得一定的研 究成果。
3.3.2经络腧穴诊断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的研 究人体红外辐射光谱中包含着人体很多生理、病 理信息,机体的红外辐射与生物体的信息传递、细胞 分裂、癌变、死亡及生长等生命过程存在着内在联 系,可反映其脏器和各部的代谢变化。运用人体红 外辐射光谱可以对疾病进行无损伤非接触性诊断。 而深人研究人体经脉腧穴辐射红外热波或光谱及其 时间节律性将有助于揭示人体经络在人体机能调控 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并有望成为人体健康的有效监 测手段或方法1231。
盖国才「241应用红外线热像仪,对人体背俞穴进 行观察发现如果某穴处的明暗度与周围有明M差异 或左右不对称,即为异常显示,并在有明确诊断的患 者中进行试验,结果患病脏腑所属的背俞穴大多数 都出现了异常显示与临床诊断对照,其符合率为95 左右。陈松等[25]将胃俞与足二里穴位红外辐射检 测应用于慢性胃痛的初步研究,检测患者胃俞与足 三里穴位红外辐射值,并与肺俞、中府二穴区红外辐 射相对照,比较各证型红外辐射水平,结果显示红外 辐射水平对辨别其寒热属性具有一定意义。邓海 平、刘汉平等[26 28]运用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健康成 年人和冠心病患者神N穴、劳宫穴的红外辐射光谱。 研究发现,神门穴、劳宫穴红外辐射强度个体差异较 大,但光谱形态相似。冠心病患者的神门穴、劳宫穴 在多个波长上的红外辐射强度与正常人的有显著差 异。而且左右神门穴、劳宫穴在一些波长上也都存 在显著差异。刘汉平[28]的研究还发现,当冠心病出 现心肌缺血缺氧时,在大部分波长处劳宫穴红外辐 射强度出现显著性变化,在近红外区表现为劳宫穴 辐射强度显著降低,而在大部分中红外波长上红外 辐射强度显著升高。劳宫穴近红外辐射强度显著降 低可能更多体现了缺血缺氧状态下能量代谢降低, 而中红外辐射强度显著升高可能体现了心肌细胞死 亡前的状态。周钰等[29]运用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 健康成年人和冠心病患者大陵穴、太冲穴的红外辐 射光谱。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大陵穴在特殊波 长上的红外辐射强度与正常人的有显著差异。与太 冲穴相比,大陵穴红外辐射强度的变化更为明显,提 示经穴-脏腑在病理状态下有具有特异性联系。
以上研究为经络腧穴诊断客观化了奠定很好的 基础,但是距离经络腧穴诊断的临床应用,仍然有很 长的路要走,因此,如何应用现代光学技术与方法合 理提取穴位所蕴含的有效信息,进行定性与定量诊 断的研究,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和突破口。如采用 0CT成像法或漫射辐出度法可以快速地测量并获得 人体腧穴K域组织的光学特性参数和生现学特性参 数,这些特性参数携带人体生理功能特征,因此是人 体健康状态的映像或表征。这种方法将有望成为中 医学穴位诊断的一种新指标。
3.4腧穴双向良性调节作用的光子学研究
针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当人体于失衡状态 时,通过针灸某些腧穴,使机体回复平衡的状态。即 针灸既可使机体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乂可使 机体低下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研究表明,这既不是单纯的兴奋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抑制过程,它是根 据机体功能状态和相关条件的不同,分别使亢进或 低下、兴奋或抑制的病理生理功能趋向正常化[3°]。 针灸刺激是否产生双向效应取决于腧穴特性、机体 功能状态、操作手法等等,有关腧穴激光刺激的实验 现象,进一步诠释和证明了腧穴的双向调节功能。 3.4.1 健康腧穴或处于内稳态的腧穴不响应激 光的刺激腧穴是一个自稳系统,健康腧穴或处于 内稳态的踰穴不响应激光的刺激,这符合光生物调 节作用理论(photobiomodulation, PBM ),即内稳态 PBM只能调节生物系统的功能,但对处于内稳态的 生物系统无效[31]。刘风云[32]研究了低强度He-Ne 激光照射足三里对健康人体的影响,发现低强度照 射对吞钡测试、肠鸣音、血液17酮类固醇和17羟类 固醇、植物血凝素注射后0. 5 h、8 h和48 h红斑反 应等指标没有显著性影响。Markus等[3~研究发现, 低强度激光针刺健康人的内关穴对心率没有明显的 影响。Schuhfried等[34]也发现,健康人的He-Ne激光 针刺不会改变痛阈。Wright等[#发现不给眼睛任何 光照,LIL照射腼窝处于内稳态的穴位细胞不改变处 于内稳态的人体生物节律。
3.4.2腧穴激光刺激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PBM是单色光或激光对生物系统功能的刺激或抑制 作用,不会引起生物系统的损伤[36]。1^0!等[37]报 告了细胞的生理状态对照射效应的影响和最佳治疗 参数的选择,指出生理反应的量与方向(如刺激或抑 制)依赖于光照时细胞生理条件。同样地,腧穴的双 向良性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激光刺激参数的选择设置 来观察研究,刘颂豪等[38]开发的光子中医信息疗法 是一种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针灸补泻的原 理,运用多束仿针灸信息调制的治疗仪,为进一步研 究穴位激光刺激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提供了可 能,今后可以从研究内关、足三里、天枢等重点穴位 上寻找突破口。
近年来,激光穴位照射疗法或激光针灸疗法,在 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38],这些内容主要 涉及激光针灸的效应及其机理研究,故在此不宜赘 述。
4 展望
中医经络理论因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久经 临床考验而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和关注。随 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生物医学科技前沿与 中西医结合交叉而产生的新学科--光子中医学。光 子学中医学将为中医经络现代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 和技术平台。
中医经络的光子学研究有望借助光子学的学科 优势,从科学的角度对我国经络学说进行诠释和量 化,为经脉腧穴的光学特性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并 有望找到一种非侵入性、无创伤性的诊断技术或监 测疗效的有效方法,同时促进中医经络与现代医学 的融合和发展。
References
[1]刘承宜,刘颂豪,胡翔龙.经络现象的时间理论之一:穴位研 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1:4045. LIU Cheng-yi, LIU Song-hao, HU Xiang-long. Time Theory on Meridian: I. Acupoint Research[ J ].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1998,1 :40-45.
[2]刘承宜,刘颂豪,胡翔龙.经络现象的时间理论之二:循经 感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1: 46-50.
LIU Cheng-yi, LIU Song-hao, HU Xiang-long. Time Theory on Meridian: II. Research on Propagation of Sensation along the Channels[ J ].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1998,1 :46-50,
[3]刘承宜,刘颂豪,胡翔龙.经络现象的时间理论之.,•::经穴 -脏腑相关[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1 ;51-54.
LIU Cheng-yi, LIU Song-hao, HU Xiang-long. Time Theory on Meridian: III. Acupoint-Viscera Correlation[ J ].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1998, 1 : 51-54.
[4]李晖,杨洪钦,谢树森.经络光学-经络现象的光学研究 [J].中国科学,2007, 37(增刊),62名7
LI Hui, YANG Hong-qin, XIE Shu-sen. Meridian Optics: The Optical Research of Meridian Phenomenon [ J ]. Science in China, 2007 , 37 ( Supplementary Issue) :62-67.
[5]胡翔龙,程莘农.金针之魂•经络的研究[M].长沙:湖南 科技出版社,1997.
HU Xiang-long, CHENG Xin-nong. The Soul of Acupuncture: Research of Meridian [ M ], Changsha: Hunan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1997.
[6]刘颂豪.光电子世界——从电子学到光子学[M].武汉:湖 北教育版社,1998:372-385.
LIU Song-hao. Optronics World: From Electronics to Photonics [M]. Wuhan; Hubei Education Press, 1998 :372-385.
[7]刘颂豪,邓铁涛•光子中医学[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7(4) :241-243.
LIU Song-hao, DENG Tie-tao. Photon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J ].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1 ,7(4) :241-243.
[8]K0N0FAG0U E A, LANGEVIN H M. Using Ultrasound to Understand Acupuncture [ J]. IEEE Eng Med Bio Mag, 2005 :41 -46.
[9]张焘士:编.科卞前沿与未来(第二集)[M]_北京:科学出 版社,1998:68-80.
ZHANG Tao. The Forefront and the Future of Science ( The Third Series) [ M]. Beijing;Science Press, 1998:68-80.
[10]1,0 S Y. Meridians in Acupuncture and Infrared Iimaging [ J ]. Med Hypoth, 2002, 58:72-76.
[11]CHOI C , SOH K S. Study of Propagation of Light Along an Acupuncture Meridian [ J] .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Korea, 2003, 7:244-247.
[12]胡翔龙,汪培清,许金森,等.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 迹的主要特征和显现规律的研究[门.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1 , 20:325-328.
HU Xiang-long, WANG Pei-qing, XU Jin-sen, et al.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Radiant Track along Meridian Courses over Human Body Surface and The Condition of Its Appearance [J].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2001 , 20; 325-328.
[13]胡翔龙,许金森,叶雷,等.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的加热诱发[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2, 21:6-8.
HU Xiang-long, XU Jin-sen, YE Lei,et al. The Initiation of Infrared Radiant Track along Meridian Courses over Human Body Surface by Heating[ J].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2002, 21 :6-8.
[14]YANY Hong-qin, XIE Shu-sen, HU Xiang-long, et al. Appearance of Human Meridian-like Structure and Acupoints and Its Time Correlation by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 J ]. Amer J Chin Med, 2007, 35:231-240.
L15] 丁光宏,姚伟,诸枵浩,等.人体手臂部儿个穴位勺亦穴位区红外辐射光谱特征[•!].科学通报,2000, 45;2530- 2535.
DING Guang-hong, Y AO Wei, ZHU Jun-ha<>, eZ Infrared Radiation Spectral Properties of Some Acupoint Areas and NonAcupoint Areas on Arm [ J ]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0, 45:2530-2535.
[16]林先竹,吕文祥,李国强,等.人体经络穴位的电发光研 究[J].大自然探索,1990, 9(31);50.
LIN Xian-zhe, LU Wen-xiang, LI Guo-qiang, et al. A Research into Electro-luminescence of Meridians and Acupuncture Points on Human Bodies[ J ] - Exploration of Nature, 1990, 9 (31) :50.
[17]严智强,史燕清,H—中,等.人体卜四正经高冷光特性的 研究[J].针刺研究,1989, 8:389
YAN Zhi-qiang, SHI Yan-qing, WANG Yi-zhong, et al. Re- seach into High 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Fourteen Meridians on Human Body [ J ]. Acupuncture Research, 1989,8: 389.
[18]胡翔龙,许金森,汪培淸,等.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形成机理的初步探W J ].红外与毫米波报,2003,22 (3) :175.frareil Radiant Track along Meridian Courses Over Human Body Surface[ J J.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2003 , 22(3) ;175.
[19 j胡翔龙,许金森,叶莆,等.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 加热诱发.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2, 21( 1 ) :6.
HU Xiang-long, XU Jin-sen, YE Lie, et al. Elicitation of Infrared Radiant Track Along Meridian Courses Over Human Body Surface by Local Heating[ J ].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 2002, 21( 1 ) :6.
[20]严智强,循经感传与经穴发光变化之间关系的探讨[J]. 中医杂志,1980,8:53.
YAN Zhi-qiang. Explore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nsation Transmission and Light Emission Changes of Acupoints [ j ].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80,8 :53.
[21]POPP FA, LI K H, GU Q. Recent Advances in Biophoton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s [ M J .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1992.
[22]POPP F A , BELOUSSOV L. Integrative Biophysics: Biophotonics [ M].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23]沈雩勇,丁光宏,褚君浩,等.传统艾与替代物灸和人体穴 位红外辐射光谱比较[〗].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3, 22: 123-126.
SHEN Xue-yong, DING Guang-hong, ZHU Jun-hao, et al. Comparis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Spectrum of Traditional Moxi- bustion, Substitute Moxibustion and Acupoints of' Human Body [J ].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ler Waves, 2003 , 22 : 123126.
[24]盖国才.穴位诊断法发展概况[P j//北京:第二届全国针 灸针麻?术讨论会论文摘赀,1994.
CAi Guo-cai. (/«n«ral Developinttnt of Acupoint diagnosis [T]// Beijing:The Abstract of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Nationwide Symposium on Acupuncture Anesthesia, 1 994.
[25]陈松,严浩,朱文锋,等.胃俞与足-:里穴区红外辐射检测 应用于慢性g痛辨证的初步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1(1) :152.
CHEN Song, YAN Hao, ZHU Wen-feng, et al.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on Weishu and Zusanli Area a about Differentiation of Chronic Gastric Pain [J]. Journal of Hu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1 , 21(1):152.
[26]邓海平,沈雪勇,丁光宏,等.冠心病患#神f ]穴红外辐射 光谱检测[J]. h海针灸杂志,2004, 23(11):31.
LIU Hai-ping, SHEN Xue-yong, DING Guang-hong, et al. Infrared Radiation Spectrum from Point Shenme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J J. Shanghai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2004 , 23 (11 ) :31.
[27]刘汉平,沈雪勇,邓海平,等.冠心病患者劳穴穴红外辐射 光谱研究[J].上海中眹药杂忐,2004, 38(4):52.
LIU Han-ping, SHEN Xue-yong, DENG Hai-ping, et al. Infrared Spectrum Research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28]刘汉平.沈雪勇,丁光宏,等.冠心病患者劳宫穴红外辐射 光谱病理信息研究[J].陕西中医,2004, 25(7):633
LIU Han-ping, SHEN Xue-yong, DING Guang-hong, et al. A Study on the Infra-red Spectrum Radiated from Acu-point Laogong of Patients with CHD[ J]. Sh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4, 25(7) :633.
[29]ZHOU Yu, SHEN Xue-yong, DING Guang-hong. Infrared Radiation Spectrum of Acupuncture Point Baling ( PC 7 )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J]. Medical Acupuncture, 2009, 21(4):269-274.
[30]林文注,王佩.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4:138.
LIN Wen-zhu, WANG Pei. Experimental Acupuncture [ M ].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4: 138.
[31]侯亚萍,刘承宜,刘颂豪.光生物调节作用的细胞康复机 理[J].激光生物学报,2008, 17(4),559-564.
HOU Ya-ping,LlU Chepg-yi,LIU Song-hao. Cellular Rehabilitation Mechanism of Photobiomodulation [ J]. Acta Laser Biology Sinica, 2008, 17(4) :559-564,
[32]刘风云.He-Ne激光照射足三里对人体影响的一些实验观 察[J] •中华理疗杂志,1985, 8( 1 ):32.
LIU Feng-yun. Some Observations of Human Effects of He-Ne Laser Irradiation at Acupoint “Zusanli” [ J].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1985, 8(1) :32.
[33]MARKUS H, LUTZ V, WINFRIED B. Laser Needle Acupuncture at Neiguan (PC6) Does Not Mediat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Young, Healthy Men [ J]. Photomed Laser Surg, 2007 , 25(1) :21-25.
[34]SCHUHFRIED 0 K, FIALKA M V. Helium-neon Laser Irradiation :Effect on the Experimental Pain Threshold [ J ]. Laser Med Sci, 2000, 15(3) :169-173.
[35]WRIGHT K P, CZEISLER C A. Absence of Circadian Phase Resetting in Response to Bright Light Behind the Knees [ J ]. Science, 2002, 297(5581) :571.
[36]FRIEDMANN H, LUBART R. Competition between Activating and Inhibitory Processes in Photobiology [ J ]. Proceedings of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1996, 2630:60-64.
[37]KAHU T I. Photochemical Effects upon the Cornea Skin and other Tissues ( Photobiology of Low-Power Laser Effects) [ J]. Health Physics, 1989, 56:691-704,
[38]刘颂豪,郭周义,唐洁嫒,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光量子疗 法——光子中医信息疗法[J].中国科学,2007, 37(增 刊 h 13-20.
LIU Song-hao,GUO Zhou-yi,TANG Jie-yuan,ci al. Autohemo Therapy of Light Quanta with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 J ]. Science in China, 2007 , 37( Supplementary Issue) : 13-20.
[39]DETLEF S. Lasemeedle Acupuncture: A Critical Review and Recent Results [ J]. Medical Acupuncture, 2008 , 20( 1) :37-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