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detail information
中医现代化 、科学化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探讨
来源:医学与哲学 | 作者/编辑:卢君健 | 发布时间: 1999-03-01 | 236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医理论本身是哲学, 而且是应用哲学, 并具有笼统性和不确定性。目前的科学化就必须将它变为具有确定性和非笼统性。这在某些方面是可以行得通的, 但在另一方面又是行不通的。中医的笼统性和不确定性在某些方面与生物活动变异过程的不确定性是一致的, 在其笼统性方面也是与生物活力表现的综合相一致, 这种阐述, 尤其是用文字语言描述程度的差异来表达它的笼统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过去医家也往往是文学家。即使现在也还不是要求在阐述病史 、病机时运用文言文叙述吗? 如脉象仪所分析的脉象图, 根本不能反映中医脉象的全貌。因为中医的脉象是综合的 、笼统的 、不稳定性的。换言之, 中医理论是哲学与文学的结合。这就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 不能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去强求, 因为强求了反而失去中医概括性强 、哲学思维性强的优势, 以及辨证灵活性的优势。
1 中医发展中能确定的因素


1.1中医理论本身是哲学, 而且是应用哲学, 并具有笼统性和不确定性。目前的科学化就必须将它变为具有确定性和非笼统性。这在某些方面是可以行得通的, 但在另一方面又是行不通的。中医的笼统性和不确定性在某些方面与生物活动变异过程的不确定性是一致的, 在其笼统性方面也是与生物活力表现的综合相一致, 这种阐述, 尤其是用文字语言描述程度的差异来表达它的笼统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过去医家也往往是文学家。即使现在也还不是要求在阐述病史 、病机时运用文言文叙述吗? 如脉象仪所分析的脉象图, 根本不能反映中医脉象的全貌。因为中医的脉象是综合的 、笼统的 、不稳定性的。换言之, 中医理论是哲学与文学的结合。这就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 不能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去强求, 因为强求了反而失去中医概括性强 、哲学思维性强的优势, 以及辨证灵活性的优势。
1.2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 没有足够解剖、生理、病理、组织的基础, 因此, 它没有足够的现代医学科学的基础。那么它为什么在有的病疗效优于现代医学的疗效呢? (当然也有的病不如现代医学)这就涉及到中医没有足够现代的科学的模式, 即中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既有不利的一面, 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因为现代医学科学的模式, 往往局限在生物医学的模式。在想象与瞥见的对比中, 想象思维是超越瞥见的框架, 它可随着临床表现变化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古代医家在治疗无效时, 总要苦思瞑想, 在一种方法无效时应用另外的治法。而各种治法又根据中医辨证属性归类而变换, 再加上中医复方药物的多环节综合作用而阻断病理环节, 因此就显出它的独特疗效。因此, 在人们批评中医不科学时, 有它正确的一面。但是作为中医听到这种批评时, 应恰如其分的自己评价自己, 就好象一个艺术家, 一个文学家, 在人们批评他不科学时, 他定然不会生气, 反而一笑置之。这说明“ 中医”不是单纯的可以用现代意义科学来阐明和解释它的。然而, 它也含有现代意义科学(简称科学)的部分。所以中医是超越了“ 科学”的内涵, 即中医学是集艺术  (如医者艺也)、文学、哲学、科学于一体 。所以目前如果硬要将“ 科学”的确定性 、非笼统性去论证或者改革中医的非确定性笼统性, 则在某些方面会造成僵化而陷入于生物医学模式的陷阱中去, 失去了中医的精华和特色。当然在中医某些含有“ 科学性”方面的内容仍然需要用“ 科学”去发展它。
1.3中医的核心和精华是什么? 中医学的核心是“ 应用哲学” , 精华是“思维方法” 。具体的表现是“ 阴阳五行, 属性归类, 病机辨证” , 落实在疾病的治疗上是“ 治则” 。从中医的历史发展看, 易经(易学)对中医的发展 、巩固 , 几千年不衰起着十分主要的作用。易经是六经之首, 目前还有些“ 谜”不能用现代科学解释它。(见参考消息美国易经研究)。在《易学与医学之研究》一书云“太极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 阴阳二气, 各有其精, 所谓精者, 天之一, 地之六也, 天以一生水, 地以六成之, 而为五行之最先” 。易曰 :“ 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 。“ 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各有合” 。易曰:“ 知变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为乎” 。

总之, 中医的哲学理论很多地方是从易经来的。因此, 在后世中医发展的过程中, 也多根据中医哲理加以引申发展。所以总的来讲, 要将中医加以发展现代化, 首先是哲学理论、哲学应用的现代化。为什么要将它现代化呢? 这是因为它在创立的时代, 根本没有仪器, 只有凭借感官的感觉予以“ 属性”组合分类, 而这种“ 属性组合” , 是应用类比推理得来的, 这就是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在人体的应用。又根据“ 属性”程度的差异, 用文学描述组成理论体系, 演化成规律, 它相当于目前的“ 生物物理属性” , 这就是中医“ 辨证”的基础。这种用生物物理属性将疾病归类的方法, 就是在现代来说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但遗憾的是发展十分缓慢, 仅在原地兜圈子, 脱离不了原始的框架, 深入层次不够或者根本没有深入。那么怎么实现中医现代化呢? 我同意钱学森的意见, 即从现代眼光来看要用一个核心(哲学结构);八个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 、数学哲学(数学学)、系统论 、认识论、人天观 、美的哲学(美学)和军事哲学(如用药如用兵论)(简称一 、八)。用上述一个核心, 八个基础去研究发展中医, 去总结阐述传统的中医理论。即使美学也用得上, 因为美学是主观实践与客观实际相互作用后的主客观的统一, 如天人合一, 人天观。治则(思维总结后的法则)与应用治则后疗效的统一。如果真正地用一、八研究阐述中医 、发展中医可能会导致医学科学的革命, 或者不仅限于医学,  是科学革命。但在整理阐述中医理论这一“ 自然哲学”的宝库中, 就会发现虽然有不少“ 天才的思想” 和“ 思维方法” 。但也有“ 十分荒唐” 的见解。我们如何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除了哲学思维外, 还要在人体科学的实践基础上返诸理论。也即是在有疗效的基础上上升理论 。在目前应如何评价“ 疗效” , 这又是一门应深入下去的学问。尤其是技术竞争的新形势下, 各种新药 、化学物品及保健品对人体接触的猛增, 这就添加了很多影响“ 疗效” 的因素。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后评价及保健品疗效时, 必须尽量客观化整体概括化, 并排斥各种影响因素的正负作用。(各种对比方式仍然是重要的方面)

2 中医理论现代化临床实践举例

中医理论“ 一 、八” 解释举例。就从内经阴阳学说的理论用自然辩证法阐述发展为例:中医理论核心“ 阴阳学说”中的“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理论。如用系统论, 耗散结构, 信息论等解释, 即可看到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尤其对于临床医生从表面现象看到更深一步至几步的层次有很大的价值。下面作一些简单的解释, 即生命是具有以下特征的系统。 ①人体是一个多层次的远离平衡态的有序开放系统, 它受社会 、自然 、心理 、遗传等等因素的影响, 且时刻与外界进行物质 、能量 、信息的交换, 以维持自身的稳定(阴阳平衡)。 ②在进行上述自稳状态调节时依靠各种内在与外来的信息而进行调节, 而药物按摩 、气功治病是进行调节的一种方法, 是输入信息, 然后调节信息, 包括反馈。 ③ 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 不断吃进负熵以抵销新陈代谢的熵增而维持自稳定状态, 在对内外环境适应的过程中, 适应有一定阈值(阴阳平衡阈值), 这种阈值又根据疾病状态而改变(病理生理阈值)。并且根据生物反馈的多层次原理进行综合调节。因此在生命 活动中, 包括疾病过程即是阴阳相互作用的过程, 用现代语言讲即是有序和无序, 平衡与不平衡, 控制(调节)与反馈 、局部与整体等矛盾运动的过程。我们在治疗疾病时即应用这些“ 阴阳”对偶的相作用的原理进行药物调节,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状腺囊肿 、甲状腺机能亢进减退交替综合征、植物神经紊乱, 应用紫草 、杜仲 、当归、菟丝子 、黄连、肉桂等作用于下丘脑、脑下垂体作信息反馈 、调节、阴阳调整交泰等法均可起到较满意的疗效。又如慢性肾功能衰竭, 阴阳平衡优化阈值治疗法也显著优于常规疗法, 有时胜过透析、移植疗法。

3 中医现代化和中医科学化含意的差别

正如上述中医理论和实践是自然哲学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体, 并用文学艺术(指艺术方法)阐述它 , 推出思维方法和类比推理从人体的现象与自然界现象类比统一, 而医者所依赖的是从病人所获取的感官信息, 然后归类组成系统理论。对于感觉所不能获取的信息则茫然无知, 目前科学的发展对人体生命中各层次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粗浅的如血液中白细胞血小板的增多或减少, 心电图和V 5 -T  波低平或倒置, 尿中白细胞的出现和增多, PT 的增高等如用中医自然哲学思想去“ 微观辨证”就值得研讨 ? 至少它的属性归类是困难的, 必须结合整体。因此, 从目前来说中医完全科学化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体科学本身即有很多未知数。(人体科学还有待于开发, 人体科学还没有形成严密科学)但是已经明确的科学化内容, 也急需探索如何尽量正确的或符合传统中医理论去予以归类? 也即是用自然哲学去系统协调的机理性人体科学, 这就是将来长远发展的预想。因此总结目前中医科学化只能是将人体中已明确的科学化内容与中医结合起来, 另外中医理论和实践内容中可以从笼统性和非确定性逐步趋向于确定性者也是走向科学化的一个方面。中医现代化的内容 则远远超过科学内容, 因为它包含了尚未形成严密科学的部门如思维科学 、文艺学 、军事科学等。以及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独立体系的自然辩证法等等各种现代化内容。总之, 目前人体科学、医学已逐渐在愈分愈细的专科深入的局面又趋向于横向连系与多学科边缘综合和系统化。如果作为一个中医发展工作者, 他有抽象综合概念的优势就要运用人体科学与医学分科逐渐与中医的综合相结合, 这是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4 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和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及其差别

正如前述中医现代化的概述范围远远超过中医科学化的范畴, 也即是中医科学化应包含在中医现代化之中。那么它与中西医结合有什么区别呢? 总的来看中西医结合的概念范畴与中医现代化科学化 的概述范畴存在着重叠和交叉, 有重复和相同部分, 又有不同的部分。但是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在目前三支力量的学会学术工作中, 实际上同一专业, 三支力量的学术会议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叠, 但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其中尤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学术会议为多。目前中医现代化、科学化最大问题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问题。如压抑新的改革观点 , 或者视为叛徒, 可贵的资料可以弃之于沟壑。再其次是某些不同观点的学术内容。这都给中医现代化 、科学化带来实质上的厄运, 如“ 中医特色” , 到底什么是中医特色这个概念提出者本身不清楚, 没有可说服人的论据且缺少中西医比较的大量资料和立论。当 然也涉及到中医现代化、科学化与中西医结合概念之间的差别。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分广义的狭义的, 广义的是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和实践中只要有一点 结合的或者二者放在一起均可以称为中西医结合, 但是是粗浅的初步的或者是一个开端。狭义的则要 求较高, 也可在不同的方面三者结合, 如 ①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结合;②用西医理论阐述中医理论或反之亦然;③用西医实验方法阐述研究中医理论和实践 ;④用西医实验方法验证评价中医疗效 ;⑤用西医药制药法改变中医药剂型等等。但从临床角度更高的要求中西医结合, 即是取中医之所长结合西医之所长, 而各去其所短。这是中西医结合较高的形式, 它必须在中医现代化的基础上去吸取中医药的长处, 包括中医理论的长处, 还要对目前西医药中的优缺点有所认识。不然这种中西医结合的境界是达不到的, 但是这种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实践及其高疗效, 不能为人们接受和理解, 所谓曲高和寡 、阳春白雪。然而经过多年实践, 这种中西医结合概念, 即非驴非马的东西, 既高于中医, 也高于中西医, 关键在于西医学习中医, 在临床角度看它还是正确的。

总之, 中西医结合的广义概念是包含了中医科学化在内, 但不能完全包括中医现代化。而中西医结合的狭义概念从临床角度应是吸取中医现代化科 学化的精华与西医结合起来的更高的层次, 超越了中医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概念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