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人的健康和情绪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知道气候对某些疾病是有影响的,如关节炎、心脏病。气候也会使人心情烦躁。 因此,人们应该掌握这些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心情烦躁时注意克制,有病的人要注意防护。
一、感冒
多是由于气温的剧烈下降使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不能马上适应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冬季冷空气南下时, 特别是初冬的第一次寒潮南侵时, 往往感冒病人会突然大量增加。 同时,极冷极热气候对心脏病人也有影响,极度的温度,尤其是非常寒冷的天气会使人的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冬季里死于心脏病的人会比其它季节要多。 因为气温非常低时,血液从皮肤流入体内, 心脏要用力拍压血液以保持身体温暖。所以, 寒冷的气候某些费力的活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另一心脏病人死亡高峰是在夏天,暑热使心脏跳动加剧,使人排汗增加,并使血压升高。极冷和极热的气候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负担过重,从而削弱人体的抵抗力。 热天会使人极容易染上疟疾之类的传染病。
二、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在严寒、浓雾、潮湿、骤冷的环境中, 患者最易发病和加重病情, 而其中气温的变化是影响发病和病情的主要因素。 当气温愈低 (日平均气温低于 0℃) 、气温变化大(前后两天日平均气温差大于 3℃) 、气压升高时, 发病率增加或重病人增多;当气温上升 (日平均大于 12℃) 、天气转暖后, 病人的病情就有好转或较为稳定。
三、关节炎
当天气变化, 气象要素波动时, 会引起患者体温调节机制的紊乱, 而使血管收缩扩张不充分且时间延长;粘蛋白代谢和酶活动紊乱;关节温度下降而使病人关节疼痛加剧。 据研究, 当大气的干湿、冷热和气压的高低变化超过一定范围时(如前后两天平均气温差大于 3℃, 气压差大于 5 百帕、 相对湿度差大于10%) 关节炎的发病率就明显增加, 而且往往在天气发生较大变化的前一天, 症状就开始出现.
四、心血管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寒性凝滞, 阻碍气机, 故在冬季寒潮大风天气往往是心脏病、脑血管病、精神病加重和容易发作的时候, 因这种天气有诱发心脑疾病的因素。
(1)湿度对人的影响。下雨天会使人情绪低落,当然,这种不好的情绪有些是因为社会因素。 但研究表明,在湿气重的日子里,有较多的人会得忧郁症;阴天和下雨前的低气压会使学龄儿童坐立不安。阳光对情绪确有益处,尤其是在冬天。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人们会更乐于帮助别人并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但夏季的暑热晴天例外。
(2)干燥的热风与情绪不佳有何关系。 在许多国家,如美国、瑞士和以色列,这种干热的风会增多精神失常现象。 人们的办事效率会降低,反应迟钝并容易发怒。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这种风减少了空气中的负离子,负离子对人是好处的,它们可以改善人的脑功能, 提高情绪;而正电子却有相反的作用。
(3)大气压的影响。 大气压的变化会引起许多健康问题。 当大气压发生变化时,气压升高对人关节有很大影响;气压降低还会使人焦躁不安。
(4)气候对睡眠的影响。 怕热的人在暑天是难以入睡的。 睡眠研究实验发现:当气压高于或低于正常时,人们就感到困倦,其道理如何还待研究。
(5)什么气候对身心健康是最理想的。 气温在21℃左右,最好能有些微风和不太强的阳光。 人体是准恒温的,为保持体温不变,就要不断向外界排出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使皮肤温度高于外界温度。 当气温接近皮肤温度时,散热就不畅,会产生不适感,这时人体会增加汗液,用蒸发散热形式释放热量。 据研究认为,一般气温为 30~32℃、相对湿度为 85%或气温为 38℃、相对湿度为 50%或气温为 40℃、相对湿度为 30%左右时,人的体温调解能力就会发生困难,以致中暑。 根据近年来上海市的研究发现,人的死亡率高低与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 深秋以后,死亡人数急剧增加;冬季为死亡人数的高峰,最冷的 2 月比 5、6 两个月多 2 倍。 日平均气温在 15~25℃之间死亡减少,但在炎夏的热浪袭击下,特别是在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时,死亡人数又骤然增加。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和剧烈的天气变化对人体的健康确实有很大影响。
五、传染病
很多传染病的流行都与季节和天气条件有关。在冬春季多发生呼吸道传染病, 如流感、流脑、百日咳等。 在春秋季则易发生肠道传染病, 如痢疾、伤寒等。在南方, 夏季还有乙脑、疟疾发生。 这些传染病之所以会发生和流行, 主要是因为在这样的季节和天气条件下, 适宜于不同的致病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规律, 医生和病人就可采取适当的措施, 或顺乎自然, 或因势利导, 或应用人工对抗技术, 以避免或减少气象因素对人体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