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殊而意义重大的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 是所谓微观描述和宏观描述。简单系统的元素同系统整体在尺度上的差别还构不成微观与宏观的差别 , 如机器系统的元件与整机一般都属于宏观对象。但巨系统出现了微观同宏观的划分, 元素或基本子系统属于微观层次, 系统整体属于宏观层次。系统的最小局部是它的微观组分, 最基本的局部描述就是对系统微观组分的描述 。任何系统,如果存在某种从微观描述过渡到宏观整体描述的方法, 就标志着建立了该系统的基础理论 。对于简单人体系统 , 它的元素的基本特性可以从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中找到描述方法, 对元素特性的描述进行直接综合, 即可得到关于系统整体的描述 。对于简单巨系统, 也具备从微观描述过渡到宏观描述的基本方法,即统计描述 。复杂巨系统描述至今尚无有效的统计描述, 也许并不存在这种描述方法, 但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相结合的原则依然适用。
5 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相结合
系统的不确定性有很多种类 , 如随机性、模糊性、信息不完全性、歧义性等。本文关于基础科学层次的内容只考虑随机不确定性 ,不涉及模糊性等不确定性从牛顿以来 , 科学逐步发展了两种并行的描述框架 。一种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确定论描述, 另一种是由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发展起来的概率论描述。
在系统理论的早期发展中两种方法都有大量应用, 但总体看是要么只使用确定论描述 ,要么只使用概率论描述 , 没有把两者沟通起来。采取确定论描述的有一般系统论、突变论和非线性动力学、微分
动力体系等 。香农信息论是完全建立在概率论描述框架上的典范 。在控制理论、运筹学等学科中 , 两种描述都使用,但通过划分不同分支来分别使用它们,仍然没有实现沟通 。自组织理论试图沟通两种描述体系 , 取得一定进展 , 但步伐迈得还不够大。现代科学的总体发展越来越要求把两种描述框架沟通起来 。混沌学等新学科的发展使人们初步看到希望。一种观点认为, 如果把有限性作为认识自然的基本出发点 , 承认自然的有限性 ,我们就有可能从这两种描述体系根深蒂固的人为对立中解脱出来 。
6 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
要了解一个人体系统, 首先要进行人体系统分析 :一要弄清人体系统由哪些组分构成 ;二要确定人体系统中的元素或组分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相互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三要进行环境分析 , 明确人体系统所处的环境和功能对象, 人体系统和环境如何互相影响 ,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如何由局部认识获得整体认识, 是人体系统综合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重构方法用于人体系统研究, 重点在于由部分重构整体 。重构就是综合 。首先是信息的综合 , 即如何综合对部分的认识以求得对整体的认识 , 或综合低层次的认识以求得对高层次的认识。综合的任务是把握系统的整体涌现性。从整体出发进行分析 , 根据部分的数学描述直接建立关于整体的数学描述, 是直接综合 。简单系统就是可以进行直接综合的系统 。简单巨系统由于规模太大, 微观层次的随机性具有本质意义, 直接综合方法无效, 可行的办法是统计综合。复杂巨系统连统计综合也无能为力, 需要更复杂的综合方法。
7 模型与原型
给对象实体以必要的简化, 用适当的表现形式或规则把它的主要特征描绘出来, 这样得到的模仿品称为模型, 对象实体称为原型。模型也有结构, 模型结构与原型结构是不同的两码事, 但两者又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原型中必须考虑的结构问题都应在模型中有所反映 ,能以模型的语言描述出来。标度模型(scale model)要求具有与原型相同或相似的结构 , 但尺度大大缩小 , 如模型船舶 、模型飞机等。地图模型(map model)要求具有与原型相同的拓扑结构。数学模型是抽象模型 , 不能要求它直接反映系统原型的结构 , 但必定与原型结构有内在联系 , 原型中的结构问题在模型中用数学语言描述 , 能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 。例如, 原型的结构稳定与否可以转化为模型中数学结构的稳定与否。模型方法是数字人体的基本方法, 研究系统一般都是研究它的模型, 有些系统只能通过模型来研究。
构造模型是为了研究原型, 客观性、有效性是对建模的首要要求 , 反映原型本质特性的一切信息必须在模型中表现出来, 通过模型研究能够把握原型的主要特性 。模型又是对原型的简化 , 应用压缩一切可以压缩的信息(标度模型表现为缩小规模), 力求经济性好 , 便于操作。没有简化不成其为模型 , 同原型比较未能显著简化的模仿品不是好模型。
按照构造模型的成分, 有实物模型和符号模型两种。数字人体的兴趣在于由纯信息而非实物构成的符号模型 。符号模型又包括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数学模型 , 它们都在数字人体中有所应用。但最重要的是数学模型, 通常所谓研究系统的模型化方法, 就是指为系统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分析模型来解决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和程序。
按照模型的功能 , 有解释模型 、预测模型和规范模型的划分(卡斯蒂, 1998)。模型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一个框架 , 能够恰当地整理和组织观察数据 、资料 、信息,对原型系统的行为特性和运行演化规律作出解释, 所以一般说来, 模型首先是一种解释模型。基于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和现在的行为 , 能够对系统的未来行为特性作出预测的模型 , 是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也是解释模型 , 预测是特殊的解释。规范模型的功能在于提供按照一定目的影响和改变系统行为特性的思路和方式 。
8 数学模型
所谓数字人体的数学模型 , 指的是描述元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层次之间相互作用以及人体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数学表达式。原则上讲, 现代数学所提供的一切数学表达形式, 包括几何图形、代数结构、拓扑结构 、序结构 、分析表达式等, 均可以作为数字人体的数学模型。
大量的数学模型是定量分析人体系统的工具。用数学形式表示的输出对输入的响应关系, 就是广泛使用的一种定量分析模型 。技术科学层次的数字人体理论和人体系统工程, 都主要使用数学模型作为定量分析工具 ,以便给出设计 、操作系统所必须的定量结论。但数学模型同样可以作为定性描述系统的工具 , 对于描述人体系统演化现象来说 , 人们关心的主要是人体系统定性性质的改变与否, 定性分析是更基本的。
定量描述人体系统的数学模型必须以正确认识人体系统的定性性质为前提。简化对象原型必须先做出某些假设,这些假设只能是定性分析的结果。
描述人体系统的特征量的选择建立在建模者对人体系统行为特性的定性认识基础上。这是一切科学共同的方法论原则。数字人体讲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还有特别的含义 。除了简单系统 , 都不能仅仅研究数学模型, 不仅建立模型必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还要大量使用半定性半定量的模型 , 甚至完全定性的模型。对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有全新的意义。
一类用途广泛的定性模型是下列拓扑结构 :(1)链结构 :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成一个链条 ,首元同尾元不相连 。(2)环结构 :元素相互联结形成某种闭合环形 , 称为循环结构。最简单的是首元同尾元重合的闭链。由基本的循环结构可以构成更复杂的循环结构 , 以至于所谓超循环结构 。(3)树结构:树是一种由根、干、枝、叶组成的形式系统, 主要特点是有分叉,没有闭环。树中最简单的分支是链结构。树结构在人体系统分析中有广泛应用, 如决策树、语法树、演化树 、家谱树等。(4)网络结构:同时可能包含链、环、树的复杂结构。
这类模型是描述人体系统结构的工具, 它可以给出各个元素 、子系统的相对位置、前后次序 、分布情况等。
另一类模型是用有关的量来表达的, 如函数、迭代 、方程等 。这种数学模型由两种量构成。一种是反映人体系统本身变化的量, 如输入变量、输出变量 、状态变量等 , 人体系统的行为、特性、未来发展趋势都可以通过它们来刻划。输入-输出方法的定量化表述, 是给出输出变量对输入变量的响应关系的数学表达 ,通常是确定性响应函数 。另一种是控制参量 , 它们一般反映人体系统与环境的依存制约关系 , 不能由人体系统本身获得, 以输入量、输出量和状态量的尺度看 ,这些量可以当作不变量(给定量),因而在数学模型中以常数形式出现。由状态变量和控制参量构成的某种数学方程形式称为状态方程(state equation), 是最常用的数学模型。代数方程不含时间变量, 用做静态人体系统的数学模型 。动力学方程 , 主要是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 ,是动态人体系统的数学模型。状态方程的功能主要是描述人体系统状态转移的规律 。
静态人体系统也须考虑控制参量变化带来的影响 , 但一般无需放在参量空间作整体的考察 , 通常的做法是引入灵敏度概念 ,分析参量的小扰动(称为参量摄动)给人体系统性能指标造成的影响 ,设法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弥补。
9 基于计算机的模型
用计算机程序定义的模型, 称为基于计算机的模型(computer-based model)。首先明确构成人体系统的“构件” , 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提炼成若干简单的行为规则, 并以计算机程序表示出来 ,以便通过在计算机上的数值计算来模仿人体系统运行演化 , 观察如何通过构件执行这些简单规则而涌现出人体系统的整体性质, 预测人体系统的未来走向 。所有数学模型都可以转化为基于计算机的模型, 通过计算来研究人体系统。许多无法建立数学模型的人体系统 , 如复杂的物质过程, 特别是生物、社会和行为过程, 也可能建立于计算机的模型。
用方程组之类数学表达式定义的传统模型, 求解和处理往往需用复杂艰深的理论和技巧, 费时费力 , 可行性常常较差, 所得结果有时无法用实验检验 。用计算机程序定义的模型, 可以做到既严格, 又可行, 使我们能够在计算机上研究和预测人体系统, 通过计算实验来检验结果。好的模型可以做到有可重复性。对于那些无法用真实的实验来检验的复杂系统, 计算实验是惟一可用的实验检验手段 。
计算实验是一种新兴的实验形式,有许多科学和哲学的问题尚未解决 。但它为研究数字人体复杂巨系统提供了惟一普遍可用的实验手段 ,意义是重大的 。
[ 参考文献]
[ 1] 毕思文, 许强.地球系统科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
[ 2] 毕思文.数字地球———地球系统数字学[ M]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1 。
[ 3] (美)迈尔斯 F 主编, 杨志信, 等译.系统思想[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
[ 4] 普利高津 I , 湛敏译.确定性的终结[ 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8 。
[ 5] 哈肯 H , 协同学, 杨炳奕译,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
[ 6]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
[ 7] Bi Siw en , Jing Dongsheng , Zhang Xian f eng .Framework of Basic Theory in the Di git al Earth[ C] .第二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 2001 。6 。
[ 8] 托姆 R, 周仲良译.突变论[ 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