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电和电子产品不断的进入我们的生活 中。 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时候,同时也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危害,那就是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一种电磁能量流。 我们所生活的空间中无处不有电磁辐射,如雷电等,只是强度大小不同。 一切电磁波发射体在完成信号传输而满足预期用途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电磁污染,这是人们不期望而又不好解 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为了能够减少电磁辐射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各国研究人员现已经开展了广泛的关于电磁辐射对于生物体健康危害的研究。 本文对于近一年来在电磁辐射对于生物体健康的影响的研究的对新报道进行 了关注。
电磁辐射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而该能量是由 电荷移动所产生;举例说,正在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电磁"频谱"包括形形色色的电磁辐射,从极低频的电磁辐 射至极高频的电磁辐射。 两者之间还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光等。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表现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大方面。 热效应, 当人体接受电磁辐射时,体内分子会随着电磁场的转换快速运动,使人体 升温,热效应会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精神系统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头 晕、失眠、健忘等亚健康表现。 非热效应,即吸收辐射不足以引起体温增高, 但也引起生理变化和反应。 生活和工作在这种环境中过久,会出现头晕、疲乏无力、记忆力衰退、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1]。
刘勇等[9]选择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磁辐射组。 辐射组给予平均功率密度为 65mW / cm 的 S 波段电磁波,持续辐射 30rain,对照组于相同环境下接受假辐射。 结果显示电磁辐射后即刻 (0 h) 家兔肛温升高2.35℃,SAR 值为 4.54kcal / kg;小脑 PKC 的活力在电磁辐射后即刻(0h)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脑 PKC 的活力在电磁辐射后 3、24、72h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5 mW / cm电磁辐射 30rain 可导致家兔机体产生明显热效应, 并抑制小脑 PKC 水平。周新民[10]分析了长期受电磁辐射下与在普通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尿潜血试验阳性率对比观察,结果辐射组尿潜血试验阳性 7 例,阳性率 29%,肾小球滤过膜有超微结构的改变;对照组尿潜血试验阳性 2 例,阳性率 4%,肾小球基膜有超微结构的改变。 应用 SPSS 10.0 软件分析,采用配对×检验,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电磁辐射可能引起肾小球滤过膜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进而导致肾小球基滤过膜漏出 RBC,使尿潜血试验阳性。 杨娟[11]将受精后雌鼠暴露于不同强度、不同时间的 935MHz 微波辐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围着床期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LIF)mRNA 的表达。结果显示辐射组与对照组相比,LIF mRNA 表达均有显著降低 (P<0、01),同时与二组强度各自 2h / d 辐射组比较也有明显减弱(P<0.01)。 说明 935MHz微波电磁辐射可影响 LIF mRNA 表达,进而破坏胚泡着床,并具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及累积效应。
电磁辐射对于生物体的影响是很广泛的,已有的研究只是在整体水平 和器官水平开展了一些研究,随着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 深入的结果呈现出来。
既然电磁辐射的危害这么大, 那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护意识。比如远离辐射源,在卧室尽量不要将电器放置在床头等地方。 电磁炉和电视机等应该与卧室间有一定距离的隔离。 平时用毕应该及时切断电源。 另外在平时使用移动电话,应该和头部保持一定距离。 特别是电话接通瞬间要避免紧贴头部。 长期接触辐射的人员,如通信兵,移动公司工作人员,电脑办公人员等。 要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进行必要的休息。 经常食用防辐射食物等等[12]。
总之,电磁辐射对机体的健康是具有广泛的影响的,虽然我们不能杜绝辐射的产生,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以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在自己打造的健 康的生活环境中,那么我们就会远离辐射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