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detail information
中西医结合理论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来源:论文汇编 | 作者/编辑:高寒 敖海清 | 发布时间: 2013-11-01 | 245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是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中医西医两种理论应本着各取所需的 原则,才能在实验研究中做到有机合理的结合,更好的推动中医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从中西医结 合的理论出发,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从从肝脾相关的理论出发,解释中医理论及其作用机理,推 进中医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

中西医结合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 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 长期实行的方针。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工作方针。 中西医结合发轫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主要以西医诊 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二、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 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己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 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三、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 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临床医学的迅猛发展,已经从临床经验的积累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当前现代医学各 学科疾病的临床路径己不断涌现,日新月异,代表着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由于中医药学科和现代 医学不同,临床诊治方式有别,尤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因此要把中西医结合起来,既要遵循中医 的理论特点,又要采用现代循证医学的方法,逐步建立起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路径。

中西医结合发展主要是创新理念和提高疗效,两者密切相关,互为依赖,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 可以创新理念,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可以提高疗效,若是仅研发出几个有效药物而提高了疗效,而 无诊治理论的创新,不足以推动整体的发展。回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中医脾胃学说和肝木相关如肝 木克土和土壅木郁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资料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苗 头。

肝脾不和证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两脏关系失调,功能紊乱所致的病症。多由情志不遂,久 郁伤肝,或饮食失调,劳倦伤脾等引起。两者可相互影响,如肝失疏泄导致脾失健运者,称木横侮 土,若脾失健运,气滞湿阻,而影响肝气疏泄者,则称为土壅侮木。肝脾不和证与肝气犯胃证均 由肝气横逆侵犯中焦而致。脾胃同居中焦属土,因此,两证均属木旺乘土,均可出现胸胁胀满疼痛、 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等临床表现。但脾主运化,其气主升;胃主受纳,其气主降,因此肝脾不和证 除见肝气郁结表现外,兼见腹胀泄泻等脾失健运之症状;而肝气犯胃,除肝气郁结外,常伴有胃脘 胀满疼痛,呃逆暧气,吞酸嘈杂,呕吐等胃气上逆的表现。肝气条达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 运也有助于肝的疏泄。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故胸胁胀满或窜痛。气机郁滞,肝失条达,则时欲大 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牌失健运,运化失司,湿邪中阻测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肝气横逆犯脾, 气机阻滞,健运失职,则发作性腹痛腹泻,证情之发作与轻重,每与情绪有关。

一般认为消化道是人类最富有特点的器官,首先它是充分暴露于外在环境的器官,接受外界的 影响最大;其二它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和内毒素储存场所,与500种以上的肠道细菌构成一个微生物的平衡状态;其三它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其免疫功能足以抵挡各种致病微生物和损伤因子的侵 袭而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其四消化道是一个情绪器官,易受到人体情绪、心理因素的影响,它 是体内与皮层中枢联系最密切而又有自身调节作用的神经体液内分泌中心,如脑肠轴和胃肠激素系 统,由此可见,消化道在人体营养代谢、神经体液和免疫功能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理论 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近年来提出了一种肠肝轴的概念,主要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肠道内由机械、化学和生物 等因素组成肠道屏障,构成了人体同外源物质接触的第一道防线。肝脏内以枯否细胞、肝细胞为代 表的免疫系统,称为阻止进入门静脉系统的外源物质的第二道防线。在病理情况下,当肠道受到肠 内细菌及细菌脂多糖的侵袭,并大量进入门静脉系统后,会释放一系列炎症因子,从而引起肠道炎 症和屏障功能损害。另一方面,肝肠之间的免疫亦密切相关,肝肠间淋巴细胞存在归巢和再循环功 能,若是这种功能出现紊乱,可能引起肝肠病变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医圣张仲景提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无补之”,可见, 几千年前中医就提出肝脾互病的理论,也就是肝肠轴的理论。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m,不少肝病如肝硬化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和严重的 肠菌群失调,并由此可引发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觉的腹膜炎,加重肝功能损害,增强肠道内毒 素的产生和促进肠粘膜通透性增加。临床研究显示,无论肝损害原因为何,其肠粘膜屏障均会受到 不同程度的损害,说明肝脏对肠粘膜屏障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改善肠粘膜屏障是治疗肝病的 措施之一,另一方面,在肠道发生紊乱时,也可以从肝脏出发,治疗肠道疾病。这也正是符合了中 医的肝脾同病理论。

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 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己。在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指导下,还有大量的实验 研究及临床应用有待开发,中医这座文化宝库,一定能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郝靖欣,段丽萍.肠粘膜屏障功能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C 11 ) ; 861-864